圖為媽祖啟駕進香陣頭通過水尾溪
泰國華商建立的天后宮分布在曼谷、洛坤、素叻三地。其中曼谷三座,即由潮州僑商分別建于1851年和1863年的七圣媽(因林默有五姐一兄,排行老七)廟,福建僑商建于1864年的天后圣母廟(后改名新興宮)。洛坤2座,即由潮州僑商建于1887年的天后廟。素叻一座,是由瓊州僑商建于1901年的天后圣母廟。另有5座是以其他神祗為主祀而兼祀媽祖的,即素叻府的玄天上帝廟、順福宮、本頭公廟,北攬府的本頭古廟,北大年宋卡港的城隍廟。
緬甸有4座華人興建的祀有媽祖神祗的古廟。其中丹老天后宮是由閩粵船商集資興建于19世紀初,宮內尚存大鐘一口,上鐫“道光十七年獻”等銘文。另外3座皆以媽祖為兼祀,即渤生的三圣宮,供祀觀音、天后、關帝三圣;仰光的觀音亭,主祀觀音而兼祀天后,系由福建廣東僑商所建;仰光的廣福宮,亦以觀音與媽祖合祀,系由福建船商集資興建于1861年,今存碑記一方,刻捐資船戶52家名錄。
菲律賓的歷史情況不詳,現有媽祖廟皆為20世紀60年代以后華人所建,其中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的是位于拉允隆省仙彬安洛社區中心的隆天宮。據說1967年一只臺灣漁船在海上遇風,漂流到該社,受到僑胞們的熱情接待,臺灣漁民深受感動,就以船上供奉的媽祖神像相贈,希望能給當地僑胞帶來平安幸福。至1975年才集資建造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巍峨宮殿,命名曰隆天宮。該宮于1987年媽祖千年祭時組團詣湄洲祖廟謁祖朝拜,并分靈新的媽祖神像回去供奉。其次在首都馬尼拉也有幾座媽祖廟,其中福海宮為獨立的媽祖廟,風里庵和隱秀寺的媽祖堂皆為20世紀70年代從臺灣北港朝天宮分爐。此外在描東岸市有一座媽祖天后宮,規模亦頗狀觀。
(三)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傳承
除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經外,新老華裔在世界五大洲傳承媽祖信仰的史跡還有:印度的孟買市天后廟,據康有為《印度游記》中說,他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曾到支那街天后廟演說,看到那里聚居著廣東華僑:“歲時宴會,紅帽長衫,鼓樂爆竹,儼如內地,幾若忘在外域者。”可見天后宮為早期廣東籍華僑修建的社廟。又如美國的舊金山中國城的一座天后古廟,也是1852年由廣東華僑集資興建的。另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加州、紐約州、夏威夷及首都華盛頓,澳洲的悉尼、墨爾本,巴西的圣保羅,南非的開普敦,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城市也先后從臺灣北港朝天宮和湄洲祖廟分靈神像,建造廟宇供奉。
以上所列華僑華人傳承媽祖信仰的歷史概況,由于資料匱乏,難免掛一漏萬,遺缺多多。
二、會館天后宮的社會功能
以媽祖宮廟(含合祀廟)與宗鄉會館結合,構成以共同信仰為核心,外聯地緣、親緣、業緣等關系為紐帶,是華僑所創造的一種公益性社團組織形式。這一組織不以贏利為目的,只講奉獻為宗旨,因之具有無與倫比的公信力、親和力和號召力。大多數會館天后宮都經歷了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克服了前進路上無數艱難曲折,創造了一宗宗的歷史奇跡,所以,這是華裔先輩們留下的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物質和文化財富,值得后人珍惜、繼承并發揚光大。
在歷史上,會館天后宮的功能,正如越南會安中華會館1741年碑記所說:“夫會館之設,由來久矣,雖謂會同議事之所,實為敦禮重義之地。吾人于此,存公道,明是非,息爭訟,因不比別事例相同者也。內崇拜天后圣母,春秋朔望,或禱或慶,誠稱異國同堂。會計經營必公正,相與同心戮力;至于疾病相扶,患難相助,福因善果,不勝枚舉。”可見,華僑崇拜媽祖,是既重視儒家的“敦禮重義”,也相信佛道的“福因善果”。至于會館天后宮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因資料所限,僅能就辦學、營喪、文化活動和關愛祖國四個方面略為概括。(未完待續5)(蔣維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