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幾個舉例,說明了不少在日本或在東南亞諸島國的華僑是由臺灣中運而轉(zhuǎn)道到這些國家與地區(qū),他們又成為媽祖文化傳播者。即媽祖信仰的傳播在異邦開花又結(jié)果,更逐漸走上了本土化。
媽祖信仰在國外傳播,主要有兩條方向。一是東北向朝鮮、韓國及日本之航線;二是南向的東南亞諸國的航線。兩個方面相較,以后者為重;這是因為中國航海移民者大都集中于東南亞,因此媽祖信仰亦見盛于斯。那里國外的華人華僑的媽祖信仰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海外華僑對媽祖信仰既誠信奉,又不忘民族文化之根。體現(xiàn)媽祖文化的戀鄉(xiāng)愛國情結(jié)。
許多華僑漂泊在海外時,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拜媽祖,祈求保護一路平安;在船舶上設(shè)置神龕供奉媽祖神像,并把媽祖神像或神符隨身帶到所僑居的地方,建立媽祖廟宇進行奉祀。如在南洋地區(qū),無論呂宋、吉隆坡、馬六甲、檳榔嶼、新加坡、北大年或曼谷,處處都有華人或華僑所建的媽祖廟。籌建的華僑主要是福建與海南;有書指出:“南洋各地,此神之祠廟所在有之,閩人最多,瓊?cè)舜沃!霸趶R宇所供神像大多數(shù)是從家鄉(xiāng)的祠宇分靈出來的。這些既表示海外華僑奉祀的神像是家鄉(xiāng)的神,又表示著尊于法祖,不忘其本。
有的媽祖廟宇的建筑材料大都從故土運去,其石料、木材、構(gòu)件、結(jié)構(gòu)等,其建筑藝術(shù)明顯帶有本土風(fēng)格。例如新加坡天福宮的大廟是1821年由船員們創(chuàng)建,1839年從泉州運去各種構(gòu)件的建筑材料進行擴大興建的。該宮廟的碑文中有記載:“新加坡天福宮祀圣母神像,我唐人所建也,自嘉慶廿三年(1818),英吏斯臨,新辟是地hellip;hellip;我唐人由內(nèi)地航海而來,經(jīng)商茲土,惟愿圣母慈航,利涉大川,得于安居樂業(yè),特阜民康,皆審庥之保護也。我唐人食德思根,,公議于新加坡以南直隸亞箕(馬來語)之地,創(chuàng)建天福宮,背戍面辰,為崇祀圣母廟宇hellip;hellip;于道光廿年(1840)告成。宮殿巍峨,蔚為壯觀,即以中殿祀圣母神圣,特表尊崇。”由此可見,該宮是道光廿年(1840)才建成的,該宮是南洋諸地的華僑集資創(chuàng)建,他們視媽祖神像為“食德思根”的象征。以表達思念故土,不忘中華優(yōu)秀文化之根。 (未完待續(xù)7)(黃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