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濠旅港同胞蔡振廷先生捐資4?0多萬元建設“戲臺”及“石牌坊”。旅居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的華人及港、澳、臺同胞也熱忱捐資倡議重建媽祖廟。 1980年,媽嶼村成立集體管理組織——媽宮理事會,建立規章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樂善捐款主要用于廟宇修建和環境建設,善信捐助錢物歸集體;動員媽宮管理人員集資經營香燭及紀念品市部,以盈利解決工資分配。1988年,媽嶼媽宮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媽宮擴建,獲海內外善信響應,擇日于庚午年中秋日奠基,癸酉年(1993年)農歷3月17日竣工落成。宮廟建筑面積由原來的163平方米增至365平方米。開光慶典期間,近萬人位臨參觀朝拜,是時香燭濃煙滿天,航運客輪來往穿梭,廟內外人群摩肩接踵,擠得水泄不通,鑼鼓聲、鞭炮聲響亮震耳,是島上有史以來參拜范圍最廣、人數最多的一次盛會。擴建后的媽嶼天后古廟,石雕藝高,木刻精細,嵌瓷技巧,金漆工美,近觀工藝獨特,遠望富麗堂皇,是一座極具潮汕特色的古建筑廟宇。媽宮周圍環境也進行了全面規劃并逐項建設。現已建有高12米的“石觀音菩薩”、“石天后牌坊”、“石李老君”、“朝圣門”和標志“放雞山”的金雄雞、銀母雞及小雞群嵌瓷景點。還有“吉祥亭”、“如意亭”、“友誼亭”等旅游設施,初步形成媽宮古跡與游覽景點融于一體的媽嶼風景區。貴州鎮遠天后宮 貴州鎮遠天后宮天后宮建筑年代比較晚,但其工藝精美。特別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正殿重檐翹角和屋脊上,都是鳳在上而龍在下,可見該建筑年代在慈禧當政時期。? 天后宮位于府城西門,今新中街。北靠石屏山,南臨舞陽河,近百級臺階延伸到河岸碼頭,是古碼頭石階最多最陡的一處。由碼頭、山門、正殿、廂房前廊、耳房、及膳房等組成,現存建筑正殿及抱廈分別為清同治十二年與光緒三年由福建籍人捐資重建。正殿內供奉海神“媽祖”。背飾鏤空灰塑二龍戲珠,具有典型閩南風格,抱廈屋面舒展,線條流暢,木雕精美,遠離大海的鎮遠建有供奉海神“媽祖”的天后宮。天后宮在沿海一代稱“媽祖廟”,在內陸設天后宮是不多見的。據考證,舞溪以上只有三處,即湖南芷江、貴州鎮遠和黃平舊州。但鎮遠天后宮最險、最高,內中建筑工藝最美。 天后宮的存在,是歷史上舞陽河水運發達的見證,說明了歷史上鎮遠水運發達、舟船云集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