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甲媽祖進香團進入北港朝天后宮
(二)在南洋各國的傳承
除東洋日本外,俗稱南洋的東南亞地區也是華僑較早涉足并相對集中的地區。該地區古代分為許多小王國,17世紀起又陸續淪為歐洲殖民地,“二戰”后各國先后獨立,遂成現在的東盟十國。華人華僑在這一地區創業的歷史背景相似,故媽祖信仰的傳播特點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現有史料顯示,馬來西亞是南洋地區最早傳承媽祖信仰的國家。據調查該國現有70多座天后宮,其傳承特點明顯分兩個發展階段。即19世紀之前主要由僑領,即甲必丹倡導募建廟宇,而且往往是同觀音菩薩合祀。如創建于1673的馬六甲青云亭,即由前第一、二、四任甲必丹鄭芳揚、李為經、曾其祿相率倡始、肇造和擴建。檳城的廣福宮,肇創年代失考,但從今存嘉慶五年(1800)碑考察,也當創于19世紀之前。該宮也是主祀觀音,而合祀天后圣母和協天大帝。吉蘭丹的圣春宮的來歷,據說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福建漳州六甲鄉人林伯顯奉圣母乘舟南渡,遇風漂到了吉蘭丹萬捷海岸,遂在當地定居墾殖,奉祀媽祖為保護神。后來華人將小廟擴建為圣春宮,在宮內設立伯顯牌位。進入19世紀后,隨著華人大量增加,以祖籍和方言為紐帶的宗鄉會館便應運而生,而這些來自閩粵移民的宗鄉會館又大多以奉媽祖為主而兼祀各自家鄉的神祗,因而會館和天后宮合二而一。其中早期的有馬六甲永春會館(1800年)、檳城嘉應會館(1801年)、馬六甲福建會館(1806年)等。中期發展較快的是遍及全國各州的海南會館(原稱瓊州或瓊府會館,海南建省后乃改稱現名),如檳城(1866年)、馬六甲(1870年)、柔佛(1880年)、太平(1881年)、雪隆(1889年)、雪蘭莪巴生(1894年)等,現已成立海南會館天后宮總會,屬下有17個分會。后起之秀則是媽祖故鄉莆田的興安會館天后宮,自1899年第一座太平興安會館成立之后,全國各地興安會館相繼創建,至1970年成立馬來西亞興安會館總會,現屬下有32個分會,各會館內皆設媽祖殿堂。此外,大馬還有林氏家族以宗親為紐帶而建立的天后宮3座。
印尼的媽祖信仰發展史與大馬相似,即由僑領創建合祀之廟在先,繼后才由商幫建造具有會館性質的天后宮。首都雅加達古稱巴達維亞,是印尼媽祖信仰的發祥地。早于1650年即有福建龍溪僑領郭橋兄弟創建一座觀音亭(后改名金德院)奉祀觀音和媽祖。之后,巴城陸續再建了許多寺廟,亦大多兼祀媽祖。直到1751年左右,福建僑商才在巴城創建第一座天后宮。該宮尚存乾隆五十三年(1788)雕的石獅一對。另有咸豐八年(1858)碑記:“自明季以來,中華之客販于巴陵潮海之間,尤蒙圣母垂佑,行賈坐商,各得其宜。蓋圣母系出湄洲,為我族之祖姑。我族之客巴陵者,皆深感圣母之庇,且以親親之義,崇奉最虔,乃鳩族中同志,而西園天后宮之所由建焉。”其次是寥內群島的丹戎檳榔天后圣廟,存有乾隆已亥年(1779)由“沐恩弟子蔡耀叩立”的“敕封護國庇民天后元君神位”木雕一件,可見其廟當建于立碑之前。19世紀后,由華商集資興建的天后宮幾乎遍及印尼各埠。據現有資料有萬隆協天宮,東爪哇的三寶壟市媽祖宮、南旺慈惠宮(今存1841年碑記)、茉莉芬市慈榮宮、我森村慈安宮、泗水天后宮,蘇島棉蘭天后宮,寥內群島丹戎檳榔天后圣母廟,錫江天后宮及蘇拉威西島俄倫打洛埠天后宮等。其中棉蘭天后宮存1909年《樂捐碑》記載,此次重修由十二家大公司發起,200多家鋪號參加捐獻,共耗銀24155圓,可見該宮建筑規模之宏大。(未完待續3)(蔣維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