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宮觀。在臺灣省臺東縣臺東市中華路一段二二二號。據《臺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于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年),初稱媽祖廟,俗稱東臺媽祖廟;民國十五年(1926年)遷建今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增修擴建,1973年曾有修繕,1979年興建牌樓、唐樂臺及鐘鼓二樓。過宮前牌樓,兩旁側立金亭,再前為正殿,殿系雙檐歇山造型,燕尾輕揚,龍鳳凌空,檐問懸掛“天后宮”三字金匾,殿內正龕供奉木雕媽祖坐像,頭戴珠冠,身披繡袍,神態慈祥,左龕奉注生娘娘,右龕祀城隍神及福德正神。 明代,媽嶼海域盜賊猖獗。時任南澳島副總乒何斌臣奉命海面剿寇,悉知媽祖顯圣,出兵前特到島上禱祝媽祖庇佑,并許愿能剿賊擭勝,即拓新廟宇。后出師凱旋,于明萬歷四十八年正月望日卜地開鳩基工,五月朔日遂告落成。
古廟歷經滄桑。清咸豐八年重修,后又倒塌。民國十七年,由汕頭市總商會發動擴建。改廟為由山門和正殿組成一廳二間,釆川石木雕建筑構件,屋頂為硬山形式,屋脊有嵌瓷裝飾,只有潮汕古建筑的地方特色。
1979年,媽嶼辟為旅游區,媽嶼天后宮香火旺盛,到這裹來朝拜的善信逐年增多,一些回國探親的海外僑胞及港澳臺同胞,特地到媽嶼朝拜媽祖庇佑功恩。
香港九龍葉輝女士來島朝拜,見廟宇殘破,捐資為媽宮屋脊重新嵌瓷“雙龍奪寶”,使舊廟煥然一新。普寧僑商張百花夫婦也解囊捐資修葺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