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大陸僅一水之隔。臺灣人對媽祖信仰十分虔誠。連橫在《臺灣通史》卷《宗教志》中有載:對于媽祖,“臺之男女靡不奉之,而郊商海客且尊為安瀾之神”。媽祖文化,媽祖信仰的核心區(qū)域最始是福建莆田地區(qū),后來遍及全省,接著向沿海省份并擴散到內(nèi)地省份。媽祖信仰在大陸崛起,與民間的促進,海運的勃興,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官府的推崇直接有關。媽祖海上傳播以福建為中心向臺灣地區(qū)傳播發(fā)展,護航保佑移民入臺墾殖。以至今天依然長盛不衰,這是一個極其深邃的媽祖情結。
臺灣同胞信仰媽祖的人日益增多,隨即臺灣媽祖廟宇亦增多。其建設規(guī)模越來越大。一方面是由于沿海移民大量流入,精神上需求所致。另一方面是經(jīng)過移民幾十年艱苦創(chuàng)業(yè),到乾嘉時期,臺灣社會經(jīng)濟突破,這為集資耗力建宮廟奠定了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
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臺灣出洋機會愈趨頻繁。東通日本,南與東南亞諸島往來。據(jù)史載:在明末清初,大陸有不少人渡海赴臺,然后再轉往日本或東南亞等地區(qū),舉例如下:
連橫有云:“永歷十八年(1664),英人來清通商。二十年(1666),呂宋(菲律賓)總督派使來聘。二十八年(1674),命戶部李德赴日本,本造巨船往賈暹羅、呂宋、葛拉巴,其后輒相貿(mào)易,皆有船運之利。”
“日本與中國為鄰,唇齒之國也。明亡之季,士大夫之東渡者,絡繹于途,而鄭氏復有渭陽之誼,往來尤繁。”
有“命以中國之禮入覲,申通商之約,于是販運南洋,遠至安南、暹羅、葛拉巴,海通之利,國以自殖。”(連橫《臺灣通史·呂宋經(jīng)略》)
溫雄飛在《南洋華僑史》中有寫道:“時清廷通海之禁,沿海居民遷徙者萬家,皆陸續(xù)潛赴臺灣受一廛為氓,或由臺灣乘船外貿(mào)易之船,轉南洋各島。”
清朝統(tǒng)一臺灣之后,“一群達三千多人的反滿志士,攜冊眷屬,即于臺灣淪陷清手之后,分搭九船前赴東南亞各地,其中三船開抵呂宋,一船到暹羅,三十船到爪哇,另二船則到馬六甲”(陳春生《丁未黃岡起義記》)。 (未完待續(xù)6)(黃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