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腳踏車隊
海神天后東渡日本。我國與日本來往極早,從秦代方士徐福渡海日本開始,東漢年間,中日使者來往而互贈金印。至宋代時,已經常與日本有通航。所以說日本是媽祖信仰在海外傳播較早的地方之一。由于日本與中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也由于文化的淵源關系,媽祖信仰、媽祖文化在日本傳播較為旺盛。
據歷史記載:明朝初年,由于倭寇經常騷擾中國海疆,朱元璋斷絕與日邦交。但與當時未并入日本的琉球(沖繩)卻有頻繁的交往,并于洪武五年(1372)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洪武二十二年(1378),為了幫助琉球發展經濟文化,朱元璋“敕賜閩人三十六姓”赴琉球定居,主要從事翻譯及傳播造船操舟技術,教授《四書》與《五經》等。“三十六姓”閩人在琉球聚居于久米村,并建“唐人營”。唐人營在琉球國主要職務是專司貢務和商貿的海上舶務,并建立媽祖宮,每日都要膜拜海神開妃。
進入日本本土的媽祖信仰最初由“唐船”帶入,其傳播路線大致先由九州地方的五島、平戶、長崎及南部薩摩半島“落戶”,后順海岸線向東北方發展,傳到東部的水戶、茨城一帶,不久則達到最北端的青森縣。日本有一個很大特點,將媽祖信仰逐漸本土化。如日本的稻神社是奉祀稻神的,而同時也供奉媽祖。日本的稻谷進口,始于福建船舟的運送,而裝有稻谷的船舶又奉祀媽祖。所以媽祖就很自然地成為日本的稻谷保護神。長崎市區有三唐寺(即南京寺、漳州章、福州章),他們先建媽祖堂,然后將媽祖與佛祖合祀供奉;磯原則將媽祖與日本船魂、水魂同祭等等,體現了日本合祀同奉的一大特點。媽祖信仰成為日本之本土文化。
據史載,僅明清兩代,日本諸列島的媽祖廟宇就多達一百余座,而這些大多數是華僑出資捐建,許多寺廟的住持還是華僑們從國內招聘而來的,明末清初,抗清的文人、士大夫們的流亡和冒險東渡則是媽祖信仰在日本島國快速發展傳播的重要因素。
媽祖信仰在東南亞。媽祖文化、媽祖信仰也隨著華僑足跡傳播于南洋各地。據歷史記載:南洋諸島最早的媽祖信仰是發生在“亞答屋”里,對于媽祖海神的朝夕祈祝。“亞答屋”是福建與廣東商家登陸后休息的簡陋小屋集,后來由于華僑商人的人數越來越多,各地便自然而然地在小島集建起媽祖宮廟。在東南亞諸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都建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以馬來西來和新加坡比較典型。例如馬來西亞馬六甲甲板街上的青云亭,是新馬一帶歷史最為悠久的華族廟宇,也是出現在南洋的最早的媽祖廟宇。它創建于明隆慶元年(1567),內祀觀音等神,后增祀了媽祖的神像。馬來西亞較著名的寶山亭,檳榔嶼的觀音亭(廣福寺)都供奉媽祖神像,在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有天福宮,坐落在南灣源順街,由新加坡閩籍大富商陳篤生、薛佛記于1842年捐資建造。該廟發展成為一個中心,凡南來北往的華人,都把船舶停泊于宮前,然后進宮拜祀天后,祈求海不揚波,平安返國。天福宮后來成為了新加坡福建華僑邦總部的活動中心,建有福建會館。其他如海清廟,瓊州會館內的天后宮,興安會館所屬的天后宮,林厝港亞媽宮,林氏九龍宮堂,這些都供奉媽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處的地緣協會也都奉祀媽祖。 (未完待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