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更加廣泛地促進了媽祖信仰的發展。鄭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前后經歷了28年,《明史》記載鄭和航海訪問國家與地區達37個。但不同古籍記載數目差異較大。現經近人考證為55個國家和地區。其梗概如是:(1)屬今中南島(馬來中島除外)及附近島嶼為6處;(2)屬今馬來西亞半島及附近島嶼7處;(3)屬今蘇門答臘、爪哇及附后近島嶼14處;(4)屬今菲律賓、加里曼及附近島嶼為5處;(5)屬今印度、斯里蘭卡及附后近島嶼13處;(6)屬今波斯灣及阿拉伯半島為5處;(7)屬今東非為5處。這些島嶼的國家均有記載華人定居之地。如婆羅國(文萊)“為王者閩人也,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因居當地,其后人競據其國”(《明史·婆羅傳》)。又有鄭和使團到爪哇時,其他杜板民居“約千家,以二頭目為主,其間多有中國廣東及漳州人流居此地”(馬歡《瀛涯勝覽》)。其時鄭和下西洋,在蘇門答臘、菲賓等地均有人留居。這些定居海外的華僑,或由于出生環境的熏陶,或由于受到鄭和的影響,他們必定會促進媽祖信仰的進一步傳播。
鄭和下西洋開辟了中國海外交通史的新時期,也開創了華僑開發南洋的新時代,也是傳播媽祖文化的強有力的推動者。因此,在15世紀至17世紀之間,南洋華僑之外,分布范圍之廣泛,是歷代不能比擬的。徐繼畬《瀛寰志略》卷二《南洋各國》中有載:“中國之南洋,萬島環列,星羅棋布hellip;hellip;明初,遣太監鄭和等航海招致之,來者益從hellip;hellip;而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如鶩,或竟有買田娶婦,留而不歸者,如呂宋,噶羅巴諸島,閩廣流寓,殆不下數十萬人。”又《明史·呂宋傳》載,明代“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至數萬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長子孫”。到了清初時,福建在東南西北地區僑民多達50萬人以上,至鴉片戰爭前,多達有百萬人以上。現在,祖籍福建的華僑共有870萬之多,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百分之九十在東南亞諸國。
由于閩人遷移東南亞諸國與鄭和下西洋,媽祖信仰在民間傳播的進一步擴大,再加上這些流寓定居國外的華僑,他們唯一的出洋道路就是渡盡風濤之險,傳統之習俗,加上切身體會,必定使他們更加虔誠地信仰媽祖,因而進一步擴大了媽祖信仰在華僑中的影響。鄭和作為明朝的和平友好使者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歌頌和紀念,至今各地有不少以“三寶”命名的遺址,如馬六甲的三寶城、三寶井、三寶山、三寶廟。爪哇的三寶垅、三寶墩、三寶洞;曼谷的三寶港、三寶公廟等。 (未完待續3)(黃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