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媽祖回駕陣頭進入朝埕
(三)野間岳娘媽山出現于1558-1562年間。莆田《莆輿紀勝》一書兩序均寫于1618年;其中一序是其子林齊圣所寫,以一代三十年計,則父林登名成書于1588年。書中《湄洲嶼》條載:夷人相傳媽祖北還壅山以藏化身,即今夷海中的天妃山。1558-1588年相距30年即一代人的時間,“相傳”的事實與兩地 的記載基本吻合。
(四)《娘媽山碑記》記載:西宮媽祖,“其像馥郁甚香,識者為伽楠木。恒封鎖,悶不獲睹”。可知,只有本尊神,沒有陪侍神;這說明該尊神像是遇難船上漂來而拾得的。伽楠木即沈香。西班牙傳教士門多薩著《中華大帝國史》一書,萬歷十三年(1585)首版。何高濟譯本第二卷第二章記載:中國皇帝派康波將軍率船隊到莆田,與“不遠的一位國王打仗”,娘媽顯靈而康波把娘媽神像帶去,破了那國人的“妖法巫術”,該國老百姓“便向中國皇帝俯首稱臣”。而且,娘媽還顯靈把康波手上的枯枝“變綠,還讓它散發異香”。康波遂把綠而異香的樹枝插在船尾,得到娘媽的保佑而一路順風。此后,人們尊娘媽為圣人,在船尾安放她的神像,海航時獻祭。門多薩的記載與林登名及日本方面的記載相符。
萬歷以前的嘉靖年間,倭患嚴重,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二十九日晨,莆田城陷,這是全國第一個被倭寇攻陷的府城。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明軍兵備副使汪道昆指揮總兵俞大獻、總兵劉顯與副總兵戚繼光的三軍合圍渚林的許家村,殲滅倭寇2451人。十二月二十五日,戚繼光總兵率軍在仙游縣城殲滅倭寇近3000人。嘉靖后期,戚總兵率軍在閩南、粵東殲滅倭寇。隨后,殘倭敗逃臺澎等地,多數回國。隆慶元年(1567)福建巡撫涂澤民請開海禁,準販東西兩洋,但嚴禁販倭,朝廷同意。而民間商民仍通海如故;巡撫許孚遠只得悉免私通及壓冬等罪。至于異香的船尾樹枝此后轉化為船尾的娘媽神像,再衍變為漂流到野間岳的伽楠木(沈香)娘媽神像,也是一脈相承的。
三、娘媽山的娘媽祭所
娘媽山的娘媽祭所,除了西宮外,還有娘媽堂、愛染院等。
寬永十二年(1635)以前,娘媽山隨著唐船貿易的隆盛而繁榮。《鹿兒藩名勝考》卷三說:西宮“日后為風雨破壞,合東西兩宮會祭一宮”。隨后復建西宮,明和五六年(1768-1769),鹿兒島神宮本田親盈的《薩隅神社志》載:西宮“今會祭媛媽國之婦人”。到道光時,《三國名勝圖繪》“野間岳”條載:西宮祀娘媽神女與千里眼、順風耳,均為木像。明治維新(1868)后神佛分離,娘媽被廢除。 (未完待續3)(蔡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