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妃廟遍于莆,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到“神之廟始莆,遍閩浙”。從“湄洲神人濯厥靈,朝游玄圃暮蓬瀛”到“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清莊俊元詩)。媽祖信仰,媽祖文化傳播經歷了由莆田到閩浙及大陸其他沿海和部分內地,再向海外擴展的歷程。一部媽祖信仰海外傳播史,便是一部大聐居民移民他鄉異國的遷徙史。
關于移居的原因甚是復雜。就福建而言,從根本而言由于它靠海,就存在著向外走的可能與便利。元末時期,王彝的《泉州兩義士傳》一文記載了當時兩位閩商出洋之事:“孫天富、陳寶生者,皆泉州人也hellip;hellip;約為兄弟,乃其出貨泉,謀為賈海外hellip;hellip;其所涉異國,自高麗外,若阇婆,羅斛,與凡東西諸夷,去中國亡慮數十萬里。”(轉引自陳高華《元代泉州的舶商》)。又元末明初期間,因社會動亂,干戈紛攘。福建因避亂海外,寓居日本的有閩中刻字工陳伯壽、陳孟千、俞良甫等人。俞氏是元末莆田人,他寓居日本京都嵯峨地近30年,以刻書為業,俞氏出國距今有630多年,是莆田有文字記載較早出國華僑之一。
如前所述,福建靠海,又有精湛造船技術和較好水手,為人們出洋向外提供了“腿”的方面。據史書記載,福建人向外出洋目的地,大多在日本和東南亞一帶。且日本、東南亞與福建地緣相近,特別是東南亞諸多群島資源豐富,尚未有效地開發,對于敢拼博的福建人較有吸引力,又當時南洋諸島還處于落后狀態,渴望得到中國人的商品和技術,這些吸引了部分福建商人前去開發淘金,以至諸多華人定居。自古福建存在地少人多的問題,元末之后南渡人口越來越多,到元末明初,隨著福建經濟的普遍衰退,土地兼并的加劇,許多百姓無田可耕,只得往海上這條道路硬闖。如元末時泉州亦思巴奚兵叛亂,當地的許多貧民就紛紛逃難菲律賓。又有元代軍隊曾由泉州出征爪哇國,就有部分傷兵、病者留在異都安家落戶。
元代泉州成為世界性大港,世稱“海上絲綢之路”,泉州與東南亞等島國有定期船舶來往,歷史記載有因經商而流寓異邦的高峰。正如馬歡《瀛涯勝覽》中描述的:“昔泉之吳宅,發舶稍眾,百有余人,到彼貿易,暨華,死者十之八九,間存一二。”這些人出洋定居是源源不斷,形成忽冷忽熱的播遷徙移過程。
但有一個基本的信念,當他們漂泊異邦他鄉時,不管是個人或是集體都會到媽祖廟去祈求神靈護身,又在船上奉祀媽祖來保佑行船的平安。而一旦安全到達目的地時,他們會感念媽祖顯靈庇佑之神功。以各種方式在異邦建造媽祖廟而奉祀禱祈世代平安。 (未完待續2)(黃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