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涵江圣娘宮
兩宋時期是我國海事發展史上的一個小高峰期,福建的海事事業也在這個時期得到快速發展。伴隨著海事的快速發展、福建也產生了一系列的“海神”信仰,最重要的神祗就是泉州海神“通遠王”和莆田海神“湄洲神女”(媽祖)。
在兩宋時期聲名遠播的“通遠王”、盛極一時的“通遠王”信仰,對于當今的多數福建人來說 、無疑是陌生的。“通遠王”,又稱“白須公”、“廣福王”、“樂山王”,由山神演變成海神。俗名李元溥、唐末進士,官至云南團練副使,后為逃避戰亂棄官長期隱居于泉州樂山,并在樂山結廬修行、終修成正果、羽化升天,被泉州樂山一帶百姓尊為“樂山王”(按:參考《泉州人名錄》)。宋嘉祐(1056-1063)年間、泉州大旱,莆籍泉州郡守向“通遠王”禱雨、得“顯應”,在蔡襄奏請下、朝廷封其善利王,累加廣福、顯濟王號。蔡襄在主持修建泉州“洛陽橋”(萬安橋)的時候,把“通遠王”請至洛陽、建造了“通遠王廟”(今稱昭惠廟),以求獲其庇佑、“鎮海安瀾”。“洛陽橋”成功建造之后,泉州人承認了其“海神”地位(按:參考乾隆《泉州府志》)。之后、通遠王信仰隨著泉州港的崛起和興盛,廣泛流行于泉州各地,到了南宋、泉州官府、海事相關部門每年都要舉行“冬譴舶、夏回舶”兩次“祈風祭祀”典禮,祭祀海神通遠王祈求順風,船只能夠平安到達目的地。在泉州“九日山”,如今還保存著10方記載當時“祈風祭祀”活動的石刻文獻,時間橫跨近百年。
相對于海神“通遠王”在泉州的受推崇程度和影響力,在起初、另一海神“媽祖”在泉州是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發祥于莆田的“媽祖”信仰和發祥于泉州的“通遠王”信仰、同為海神,莆泉兩地卻只信奉自己本土的“海神”,莆田未建一座“通遠王”廟、至今也未有文獻記載莆田曾經有過“通遠王”信仰。而莆田海神“媽祖”信仰在向泉州傳播的過程中,也并不順利,莆泉兩地地域如此相近、然“媽祖”信仰在莆田發祥(987年)后200多年、媽祖被朝廷多次冊封,媽祖信仰遠傳至北方山東等地后,泉州才有了第一座專門祭祀媽祖的廟宇---始建于1196年的“泉州天后宮”。雖然“通遠王”的海神信仰在泉州根深蒂固,有一定的信眾基礎,但作為“海神”信仰,他卻自始至終未能走出泉州,祭祀“通遠王”的廟宇只局限于泉州地區,這和“媽祖”信仰不但很快走出發祥地莆田、并在北方地區形成媽祖信仰傳播次中心,有著天壤之別。1122年,長島廟島顯應宮和蓬萊閣天后宮兩座主祭海神“媽祖”的廟宇在山東建成,這標志著媽祖信仰不但已走出莆田,并且已在中國北方地區落地生根。
源自莆田的海神“媽祖”、能夠在兩宋時期從地方性信仰、發展到全國性信仰,這和莆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質有關。莆田史上文化發達,在唐時就有“小稷下”之稱(按:稷下為古代齊地名,當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全唐詩》收錄的閩籍詩作中、莆人詩作占三分之二,福建史上可考的、第一個詩人(鄭露)和第一個女詩人(江采萍)、皆是莆田人士。倡學、重教的文化氛圍使莆田科舉在兩宋時期達到了第一個頂峰、科甲冠八閩。由于科甲的鼎盛、出現了一大批的莆籍仕者,而正是這些仕者及仕者族人扮演著推動媽祖信仰在兩宋時期發展和媽祖信仰從莆田走向全國的重要角色。宋徽宗詔封莆田林氏女(按:媽祖最早稱謂)為“湄洲神女”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領事路允迪奉使高麗國,途遇風暴,危難中莆籍保義郎李振祈禱“海神”媽祖保佑,終轉危為安,宋徽宗于是賜“湄洲神女”quot;順濟quot;封號,同年、北方最早的兩座媽祖廟在山東建成。南宋、莆籍承信郎李富在住所之處和莆籍宰相陳俊卿舍自家祖地倡建媽祖廟 (按:即圣墩順濟廟和白湖天后宮),并于公元1156年,奏請朝廷誥封媽祖、于是朝廷誥封媽祖為“靈惠夫人”。南宋朝廷又在1160、1167、1184、1192,短短32年間4次再對“湄州神女進行加封,兩宋時期朝廷共14次對“湄州神女”進行冊封。受冊封數量為全國各“海神”之最,到南宋末、媽祖成為當之無愧的全國性第一“海神”。莆田科舉文化的發達,莆田人愛鄉、堅守家鄉優秀傳統的人文精神,這為媽祖信仰在這個時期能夠快速對外傳播、提供了客觀條件,而這正是“通遠王”信仰所欠缺的。之后“通遠王”的海神地位徹底被“湄州神女”(媽祖)所取代、走向衰弱,那就有一定的必然性了。
元朝時,媽祖的全國性海神神祗地位得到了加強和鞏固,有人說那是元朝廷政治干預“冷落抑制舊朝(宋)海神lsquo;通遠王rsquo;、欲捧出元朝自己的海神,于是選擇熱捧抬高lsquo;湄洲神女rsquo;”的結果,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其一,在南宋時、“媽祖”就已成為全國性的海神,而“通遠王”自始至終只是地方(泉州)海神。元朝廷要對舊朝(宋)海神進行政治抑制,對象也應該是兩宋全國性主流海神“媽祖”,而不是地方性海神“通遠王”。其二,元朝廷延續兩宋朝廷做法,賜廟額“靈慈”、及數次加封媽祖,這的確有處于政治目的考量,但兩宋時期何嘗不是如此?政治考量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作為海神,作為一種信仰,媽祖有著最廣泛的信眾基礎,和遍及全國的廟宇宮祠,這是其他“海神”所不具備的。
媽祖之所以會成為一種偉大的神祗,媽祖信仰之所以會傳承千年、被歷代朝廷、百姓,所推崇和認可,是因為她身上具有行善救困、舍身取義的大愛精神,而這種精神、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永不會被淘汰。(林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