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長汀天后宮
閩西長汀縣,較早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游城市”;除仰仗其“最美小城、客家首府,革命圣地”之美譽外,著實也有“汀州媽祖文化”及汀州天后宮重要文物古跡的一份功勞。
汀州媽祖信仰始于南宋。據載,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在汀南富文坊建有“三圣妃宮”。隨著汀江的開發,經濟發展,至元代忽必烈統治時期,在城東汀江河畔的夾洲之上興建了專祀媽祖的“天妃宮”,即現在汀州天后宮的前身。這宮宇氣勢恢宏,據說原占地20000多平方米,現占地有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達2400多平方米,結構十分完整。由山門、宮苑、宮門、戲臺、鐘鼓樓、兩廊、前殿、中殿、后殿、圣母間、東西水閣樓等組成。周圍為荷花池塘,猶如一只“金龜”浮游于江河大海之中,意在庇佑萬民吉祥如意,財丁興旺。其整體建筑布局井然,風格獨特,石雕龍柱與殿宇相配套,雕塑、繪畫風格相統一,真不愧是長汀歷史文化名城的一顆璀燦明珠。這其中經歷清雍正十年、清道光七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民國期間的幾次修建、擴建。抗戰時被征為油庫、解放后被撥為電廠廠址。后在有關部門和社會人士的努力下,在恢復文物保護和開發旅游等現實文化潮流中,媽祖宮終于回歸正常的媽祖文化習俗活動中。
近千年來的汀州媽祖習俗活動,當地的信眾有許多奇特的創造。其一是祭祀活動的改造與發展。祭祀時間為迎接媽祖,城內設13坊,每坊分十個篷。如攀桂坊也十篷,其三個篷在較遠的鄉下,七個篷人出面主持,每年一篷,七年輪一回,周而復始。“長汀十三坊,坊坊十篷人”。每年祭祀活動分為媽祖出巡、媽祖圣誕、媽祖羽化成仙等幾個時段。媽祖出巡為二月份、媽祖圣誕為三月二十三、媽祖羽化升仙為九月九。媽祖出巡一般從春節前后就開始,就由當值一篷人籌資款項、購辦物品,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盞花燈。正月初八日,抬媽祖出巡在各坊內進行,二月間進城,要請人事先選日,扛著“起媽牌,敲打銅鑼走遍全城,在廟前張貼告示,廣告出巡路線。出巡隊伍浩浩蕩蕩。一對矮腳燈籠開道,上書“天上圣母”,隨后又有一對高腳燈籠和兩塊回避、肅靜牌,“十番”鑼鼓隊吹打,幾十盞花燈隊,二十三架臺閣、一匹頂馬,許多人舉大旗和涼傘走在隊伍中,媽祖鑾駕一整套儀仗隊和兩把掌傘、萬民傘擁族。隊伍每走一街,街道兩邊商家住戶紛紛排出供品祭祀,鞭炮聲此起彼伏,連綿不斷,鞭炮不斷,媽祖圣轎停下來。有人還擺起攔路祭。有的人家在媽祖未來之前就放鞭炮,從白天持續到第二天黎明,通宵達旦。媽祖出巡中還有重要的“清河祭禮”活動,由3條以分別載有燈籠、禁牌、大旗、涼傘、香案以及鑼鼓樂隊、媽祖圣駕、執事人員的船隊,在汀江上行駛,兩岸排列香案祭品,場面極為壯觀。圣誕節和羽化節的活動,各前后持續3天,由信眾到天后宮致祭,供品有壽桃、壽面、三牲、香燭等,還有送飯送燭等,香客用餐享備有“流水席”,廟內戲臺演大戲,說書班說唱故事、鼓手班演奏各類曲目,造成人潮擁擠熱鬧非凡的場面。天后宮用餐皆為素席宴菜。在長汀天后宮還有一個信眾團體叫“福慧聯社”,一年當中安排六項集體活動,其內容:一是正月十五舉行光明燈上燈儀式,活動一天。二是三月二十三媽祖圣誕,活動3天。三是七月初八,紀念天后宮“文物古跡修復協會”成立,活動一天。四是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活動3天。五是十二月十四萬民迎接媽祖回宮紀念日,活動一天。長汀縣周圍縣區鄉鎮如寧化,永定、清流、武平等縣,如羊牯、古城、長相、赤峰等鄉鎮,凡有媽祖宮的,都一襲相效地如此演繹活動至今。上述汀州天后宮媽祖文化活動有許多奇特的創造,我認為這是與當地的區位、政治、經濟、客家習俗以及其它形態文化有關,該區位遠離海洋,地處內山,只有一條汀江母親河。這里比較奇特的“清河祭禮”、依江建廟,既是對過去靠江運輸、謀生、經商,祈求平安有關,如素食等,與過去經濟落后,貧窮困苦條件有關,出巡持續時間長達月余,全城家家戶戶出迎,媽祖停轎等活動內容,與客家流動性,迎神入戶,請神停留佐護等理念有關。但綜合觀之:媽祖文化在彼地的活動核心文化觀念,在堅守著媽祖的正統,在汀州天后營中所有懸掛的匾額、對聯以及媽祖閨房的陳設擺件等物質文化語言信息,幾乎全是出于對媽祖發祥地的典范載體,尚有不少是直接引用,如宋莆田籍狀元黃公度的聯句等,且息息相承,都表達對媽祖的熱愛,對媽祖慈悲博愛、護國庇民、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的擁戴與崇拜,綜合要素是依照媽祖出生地、發祥地、羽化地莆田湄洲所形成的理念進行演繹建設,使媽祖文化在那邊遠山區得到良性的傳播和頌揚,這是要完全肯定的真實性。值得傳播繼承的就是文化,傳播繼承的合理性就在于與當地習俗的吻合、融合,這是一條真理。(陳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