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媽祖戲在街頭演出
首先,汕頭人媽祖崇拜的風俗,強烈地反映了潮汕地區社會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面與海結緣。由于地處嶺海之間,潮汕人世世代代離不開海,海洋捕撈是沿海人民的重要生計,潮人善賈,航海業也十分發達,舊時出入潮汕大小港口的紅頭船,滿載貨物北至臺、閩、江浙以至津門,南達廣府和港、澳、雷、瓊,直下東南亞。近代出洋的華僑特別多,潮汕因而成為著名僑鄉。行船走海三分命。媽祖的傳說經過歷代的不斷神化,使它成為闖海者心目中鎮風平波解危救難的海上保護神。所以,商賈船戶漁民上船前總要到媽宮進香許愿,平安歸來時再到媽宮跪拜還愿。川走江海的大小船只,船頭板下均供奉媽祖神位,船頭貼著媽祖神符,每逢初一、十五必到廟中進香及在舟中祭拜媽祖,以保平安。出洋的番客,也要先到媽宮誠心敬拜,請來媽祖的香灰和神符,隨身保佑。從前沒有公布的天氣預報時,汕頭的漁民出海前往往要站在外馬路往媽嶼島天后宮方向看,如果上方有亮光,預示是晴天,便可出海,十分迷信。
在潮汕,近海鄰江的村鎮幾乎是無處不建媽祖宮,媽祖宮一般都建在碼頭,而且有廟必有市。汕頭100多年前興建老媽宮的時候,周圍還是大片海灘,以后才逐漸形成汕頭埠最早的鬧市,老媽宮香火的興盛也促進了埠市繁榮。舊時在它的周圍,有個營地,守衛著海防要沖;設立了海關、行署,修起了碼頭、倉庫,有郵電局、會館,還有諸多商行駛店鋪,比如著名的老媽宮雙烹粽球等,各行各業如雨后春筍競發,汕頭港迅速發展成為東主要對外門戶和經貿中心。 (未完待續1) (楊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