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媽祖廟內香客如云
綿山,地處山西省中南部,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總面積310平方公里,最高海撥2566米。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因與春秋時期割股奉君、功不言祿的介子推故事有關,所以改稱介山。現在開發為風景名勝區,以自然景觀“奇、險、秀”、人文景觀“古、巧、絕”而著稱。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集于一體,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在那里有天下第一道觀大羅宮,有漢人成佛圣地峰寺,有建構十分奇險的龍頭寺和正果寺,有介之推的母子石雕像,有水波瀲滟的水濤溝,有劍劈成壑的棲賢谷以及雄峙大地介公嶺hellip;hellip;,這些寺廟殿閣、山水景觀,不身歷其境難以言盡身心感受。更讓人感懷的是有兩個中華文明古國的節日與此相關。一是寒食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辭海》、《辭源》載:寒食節是為紀念介子推而設。春秋時晉國介之推輔佐晉公子重耳回國后,隱于“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寧死不從,抱樹被燒死。晉文公為了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把這天定為“寒食禁火節”。寒食節因介之推的忠孝節義,而有了深刻的內涵。當然也有人講,古人認為火有神靈,而生活離不開火,于是每年此日祀火,不吃熟食,以示對火的崇拜。“清明節”也是紀念介之推而設的。《呂氏春秋》載:晉父公在介之推被燒焚而死的第二年,登綿山祭奠,下令寒食節第二日為“清明節”,唐代宗李豫下旨“寒食同清明”,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春色如畫,令人心醉,故有清明一說。人們在這樣美好時光里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是因觸景而生情,引發對逝者的哀思,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追念亡靈崇敬祖先的傳統美德。
本文特別要提到的是在第一道觀大羅宮的旁側,建有一座恢宏壯觀的媽祖宮。大殿正面供奉媽祖圣像(雕刻石像),兩側大墻上繪有飄然于大海波濤之上的媽祖神像。宮廟內香火旺盛,朝圣者絡繹不絕。據考證,緣于介休范家從事對日貿易事由。范家系明清兩朝皇商,經商規模經久不衰。清朝庭曾把鑄造銅錢所需大量銅料,委托范家長期往來日本長崎購進。購量運輸銅料達七十多年。乾隆三年(1738)6月21日,范家范毓香賓 東渡日本,船過大海忽遇颶風,商船被海濤吹得巔波起伏,險象環生。船上人驚慌失措,危急時刻,天空中忽然出現一位紅衣女神,隨即風平浪靜,化險為夷。是夜,范毓香賓 夢一女神,對他言:“吾乃媽祖也,將往綿山仙境拜會介公神仙,把磋交流,以增法力,以利普渡眾生。知你有難,特來相助。介公浴火,節氣感天動地,早已成仙。吾與介公均由人間羽化進入仙班,昔海山相隔相會近矣”。范毓香賓 醒后沉思這一連串奇事,恍然悟之:女神為保他一船平安,及時出現,而且托夢,要拜會介公神仙,原是神之緣也。范毓香賓 為感神恩,返回介休后,即在綿山大羅宮旁建媽祖宮,供奉媽祖。自這以后,媽祖在綿山屢屢顯靈,救助眾生之故事到處傳揚。范毓香賓 之子范清柱,之侄范海濟每年上綿山祈拜,至今留有他們贈予的匾額。于后,近300年來,綿山仙境,更多熱鬧。(陳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