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汕尾紅海灣天后宮
據說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來汕辦洋行的泉州人吳某,原來在媽嶼選中媽宮旁一塊山坡作墓地。一天,吳來墓地,忽見一大香爐,經探知稱是媽宮的,當地漁民說,沒有人敢去廟內搬香爐,這是它自己飛來的,這塊地看來是廟地!吳想,媽祖是佑國護航的女神,這塊地就讓給媽祖吧!于是帶頭捐錢,各地來此貿易的商賈僑胞也慷慨解囊,集腋成裘,終于咸豐八年落成新媽宮,規模比老廟大且壯麗堂皇。
由于地域文化的親緣性,潮汕一帶與福建、臺灣等地,在媽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風俗和習俗,兩地關于媽祖的傳說近乎一致。媽祖是闖海者心中法力無邊的海神,也成為潮汕民眾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如在澄海古寨程洋崗,臨仙美溪堤頂建有天后宮,臨石尾下韓江邊堤上也建有天后宮,一村二水二宮,均有楹聯歌頌天后圣母功德。揭陽榕江塘口村漁民每置新船,必隆重其事宰鵝殺雞,煮肉焙餅敬奉媽祖,然后逐家分贈大餅以報喜。
在潮汕民間,對媽祖的虔誠,演化出不少民間習俗。早期的汕頭漁民,不僅在離岸的時候要拜祭媽祖,當船行至外海口媽嶼時,還要到島上的天后廟拜祭,并且要放生一只活雞。媽嶼島因此也有放雞山、放雞島之稱。而至今最普遍而隆重的習俗是“做媽生”。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辰,這一日在民間被視為“圣日”,人們進香祭拜、演戲、游神以祈風調雨順,平安興旺,家家戶戶要備辦供品,信女們一早就都梳妝打扮,手挽花籃,攜帶香燭糖粿果品前去“落宮”。 拜過媽祖,商家行鋪往往都要宴請親朋、伙計吃鹵鵝炒面。“媽生”宰大鵝、吃炒面,如今仍是潮汕一帶三月二十三的固定習慣,成為“不迷信的迷信”。獅頭鵝是潮汕名產,尤以汕頭月浦鄉的獅頭鵝最大最肥美。頭科獅頭鵝春節前上市,是蕃薯飼養的,最為肥美,至農歷三月頭科鵝已近尾聲,往后二科鵝應市,已是食草鵝,肉質較差。所以趁“媽生”宰殺肥鵝,既是敬神,也飽口福,潮汕人多樂而習之,相沿也便成俗。
“媽生”還要吃炒面。炒面就是面條炒韭菜、豆芽。豆芽潮州話稱豆生,正寓誕生與長壽之義。“媽生”民間普遍吃炒面,又另有深意。潮州話稱面條為面線,棉紗也成紗線,兩者形似名近,使之聯想到媽祖傳說中林默娘手中的漁網線。傳說林默娘升天前在家紡紗織網,每當親人出海遇險時她便握緊紡車,挽緊紗線,閉目入神,海船上的桅索便不會被風暴撕斷,得以逢兇化吉,平安通航。潮汕人“媽生”吃炒面,意在消災解危,祈求平安。
“媽生”敬神還以粿果品。粿果由糯米粉加上等蔗糖水拌勻,在竹蒸籠慢慢蒸熟,柔軟清甜,且不易發霉變質。老輩人搭紅頭船出洋謀生,順風順水也要個把月路程,遂帶上粿果作為干糧。與海深深結緣的潮汕人于是把甜果用來祀拜海神媽祖。
鹵鵝、炒面、粿果,盡管現在都是普通食品,但在一百多年前,鵝肉大約是一種奢侈品,炒面也是高級享受,只有“媽生”才可以一飽口福。這從潮汕俗語“好過食炒面”也可得知。媽生吃炒面鹵鵝,也如美國人感恩節吃火雞一樣,成為今人對歷史的一種懷念。
潮汕媽祖崇拜的特點
我國的寺廟,往往是一方民俗文化的演示。汕頭一帶的媽祖文化的傳播,也展現了本埠許多頗具特色的民風民情。 (未完待續2)。□楊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