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娘救助漁民和護航的故事很多。在媽祖廟的媽祖石雕像周圍散布著30組216尊石雕群像,每組講述一個媽祖故事。從媽祖誕生、涉波履險、焚屋筑堤、消除病疫到羽化升天以及升天后的種種善行圣跡。仿佛是一部形象的媽祖傳說故事集。宋朝的路允迪、李富,元朝的蒲師文、宋本,明朝的鄭和、林堯俞,清朝的姚啟圣,施瑯,他們都曾接受過媽祖的直接幫助或接受過媽祖神靈的護佑。林默娘以行善濟人為事,只要人們遇到困難,她都愿意幫助。林默熟習水性,在湄洲島附近海域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在《陔余叢考》中記錄著湄州人這樣一種說法:“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發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湄州人用一種近乎玩笑的方式,表達了他們對“媽祖”一稱呼“素的感情。清朝時有個叫姚啟圣的欽差,要到臺灣去頒布圣旨。海上刮起了逆風,于是姚啟圣就到湄洲朝拜媽祖,祈求媽祖護航。后來啟程時果然風向轉變了,姚啟圣他們一路順風完成了使命。回來后,姚啟圣在廣場左右修建了鐘鼓樓并擴建了正殿。姚啟圣曾經被朝廷封為“太子太保”,俗稱“太子公”。百姓為了紀念姚啟圣,就把他擴修的正殿稱為“太子殿”。在《陔余叢考》中記錄著湄州人這樣一種說法:“徜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發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湄洲人用一種近乎玩笑的方式,表達了他們對“媽祖”這一稱呼樸素的感情。
媽祖一生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媽祖犧牲之后,人們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逐漸地演化成為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美德的民間信仰。媽祖信仰還是一條精神紐帶,維系著海內海內外華人華僑的溝通和聯系。媽祖信仰更是證明了海峽兩岸人同宗、神同緣的不可分割的血脈關系。現在,全世界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億多人信奉媽祖,有4000多座媽祖誕辰和9月9日媽祖歸天日,都有數十萬人到湄州島朝拜媽祖。 (未完待續4)(劉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