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李二人為好友,李雖為副使,但逕稱正使為介山,乃文楷之號。李鼎元使琉球記計分六卷,其中傳世較廣者,為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本,該本采日記體裁,便于閱讀,更能紀錄詳實,不是官樣文章。
譬如他紀錄祭拜媽祖和迎神上舟情形,即頗詳細:定期于五年閏四月十三日恭詣馮港天后宮致祭,敬懔圣諭齋戒,閉門謝客。所以初十、十一、十二日三天齋戒,十三日黎明,恭奉諭祭加封天后文出城,至南臺之馮港。主祭者正使,陪祭者余與將軍、巡撫、都z統(tǒng)、司道等官,皆朝衣。十六日,再至馮港,恭請?zhí)旌笮邢癫⒛霉侵郏烙萌蚓胚凳锥Y。命道士舉醮祭桅,行一跪、三叩首禮,道士取旗祝之,
以酒,合口同言順風吉利。
他又記道:余與介山默禱于天后,以占卜兩舟吉兇,頭號船第一 為陽陽圣,斷曰:牧羊此地已經(jīng)秋,今日還鄉(xiāng)嘆白頭;忠道已成名已遂,會看麟閣姓名留,解曰:蘇武還鄉(xiāng)之象,預告歸期,可謂吉矣。二號船得 為陰陽圣,斷曰:運行坎坷免施為,猶是荊山抱璞悲,璞本有成云有詐,來時不必淚雙垂,解曰:卞和獻玉之象,時皆憂二號船無龍骨,據(jù) 亦正無慮。
自汪楫后,不再特為冊使造舟,而以戰(zhàn)船為封舟,道光林鴻年赴琉球時,又以商船為封舟。這種由福州沿海征調的海船,均系福船,無龍骨,確不適航海。趙、李雖擔心,而琉球官亦以為慮,但神意無礙,且臨行在即,因此《使琉球記》閏四月十五日記,琉球官已無可奈何,亦惟曰:過海仗天后,不盡在船。
五月初一,夏至,趙、李登舟,初五,至怡山院,奉諭祭文文致祭于天后海神,分胙于兩船兵役。初六、七連續(xù)二日無風,同介山禱于天后禱畢,風微至,午刻,開洋。初九,見彭家山,申正,見釣魚臺,按汪(汪楫)舟次《雜錄》:過黑水溝,投生羊、 以祭,且威以兵。今開洋已三日,莫知溝所。琉球伙長云:伊等往來不知有黑溝,但望見釣魚臺,即酬神以祭海。隨令投生羊、 ,焚帛、奠酒以祭,無所用兵。汪楫去趙、李使琉球僅一百一十七年,舟人已莫知溝所,但祭神之俗,則仍保存。 (本 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