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秋的一天,天高氣爽,祥云滿天。一位年輕人在湄洲宮下部隊營房里書寫大字毛筆字,準備在山上大石上刻上“福”、“祿”、“壽”三個字,這三個大字后來已刻在南軸線“天后宮”后面的石頭上。這時,廈門大學工藝美術系的李維汜教授帶著他的學生陳志強走了進來,欣賞這位年輕人的筆法。
廈門大學來的這兩位師生是應湄洲島管委會的邀請來體驗生活、準備創作媽祖神像。他們來島20多天了,參觀了湄洲祖廟里的媽祖神像,察看了湄洲島的民俗風情,媽祖的形象已基本在他們的腦海中定格,就是媽祖手上要執何圣物還未定型,當他們知道這位寫毛筆字的年輕人是湄洲島管委會的工作人員時,便交談開來,并說明了他們是來湄洲島創作媽祖神像的廈大師生。這位年輕人也作了自我介紹,他名叫顏青山。兩位師生談了媽祖神像的創作方案,并初步設計媽祖手上抱“和平鴿”,表示“和平女神”的主題。顏青山聽了,想了許久,覺得媽祖是1000多年前的人物,且現在已神化了,用“和平鴿”可能不當,再說現在用“和平鴿”雷同的太多。顏青山想到古代人崇尚“吉祥如意”,“福壽綿長”,便順口對兩位師生建議:媽祖手上拿“如意”怎樣?
“如意”作為中國吉祥物幾乎是世人皆知的。“如意”端頭稱為“如意頭”,多為心形,古代許多建筑、家具、雜物、衣物都有取其形而飾之。“如意”代表吉祥、安康、和平、喜慶,群眾喜歡且易接受。李教授聽了顏青山的意見,十分滿意,當即表示可以。第二天,顏青山特地到仙游壩下福輝工藝廠向同學拿了一支木雕“如意”回湄洲島,讓李教授在創作時參考。李教授看到顏青山提供的“如意”,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采用了媽祖手上執“如意”之構圖。
媽祖神像要立在媽祖廟后面山頂上,辟出的廣場要多大?顏青山也花了心思。他是位攝影愛好者,他把家里幾種鏡頭的照相機都搬來,按石像的高度比照,目的是讓所有的照相機在廣場上都能拍到全身的媽祖神像。為了呼應“如意”,顏青山建議廣場四周的石欄桿刻著“祥云”,而柱頭刻“浪花”。“云朵”和“浪花”相映襯,象征“海上女神”和“天上圣母”的統一,整座媽祖神像用石材365塊,代表媽祖天天保佑平安。開辟廣場時遇上幾塊大石頭,有人提出打掉,而顏青山則建議留下,以示自然和諧。現在許多人拍照都喜歡站在這石頭堆上,一睹媽祖風采。(陳寶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