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媽祖進香哨角隊
汀水女神湘妃、湘夫人的形象
相傳帝堯之女娥皇、女英是舜帝的兩個愛妃。舜帝南巡時,二妃沒能同行,遂追至洞庭,聽說舜帝已死于蒼梧,最終知道與舜帝團聚無望,自投湘水而死,死后成為湘水女神。《述異記》云:“舜帝南巡,葬于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紋)悉為之斑竹。她們生為舜帝之妻,死后也要與舜帝團聚,在湘江成為湘君、湘妃。這里的湘夫人,也出身帝王之家,是名門閨秀;后為舜帝之妻,乃為貴婦。當得知舜帝已死,先是痛哭失聲,淚染斑竹;接著投水殉情而死,表現了堅貞不渝的愛情,所以,才美妙動人。
屈原的《湘夫人》把這位女神描寫得美目盼兮,哀凄凄兮,盼君不歸,容顏凋兮;思慕不已,情哀怨兮。把湘夫人描寫得如此美貌,如此哀哀怨怨,凄楚動人。更是為這位神女涂上了可圈可點的神奇光環。然而,如果我們深入地分析可以發現,她生為人妻、死為人鬼的行為表現,實際上反映了封建社會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的社會倫理標準。尤其是當她生而無望再與夫君相廝守時,便投江殉情而死,反映的是對愛情堅貞不渝、從一而終的封建倫理道德,也是舊制度下男子評判女子的最高標準。人們尊崇湘水女神、愛戴湘妃,實際上是為封建社會樹立一個愛情的典范;人們歌頌湘君、湘夫人的愛情故事,實際上是在為男權制度鑄造一個對女子苛刻要求的標準生為人妻、死為人鬼。舜帝之妃投水殉情而死了,她的行為就是美的,假若她改嫁又從新夫,就必然遭到世人的唾棄。由此可見,對湘妃湘夫人的愛情觀念的歌頌,實質上是對封建禮教下的愛情標準的歌頌。
長江女神巫山神女、瑤姬的形象
李善注《昭明文選》時引用《襄陽耆老傳》云:“赤帝(炎帝)女曰lsquo;瑤姬rsquo;,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太平御覽》卷三九九引《襄陽耆舊記》云:“我帝(指炎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臺,精魂依草,寔為莖之,媚而服焉,則與夢期,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李善與《太平御覽》所引用的可能是同一本書,因此,兩種說法大同小異。可惜,此書早已不存在了。大詩人杜甫《感興八首》詩云:“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轉入宵夢,無心向楚君。”五代蜀杜光庭《鏞城集仙錄》卷三云:“云華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名瑤姬,受回風混合萬景煉神飛化之道。嘗東海游還,過江上,有巫山焉,峰崖挺拔,林壑幽麗,巨石如壇,流連久之。”所以,后代有神女廟云云,宋人范成大《吳船錄》記載:神女廟中有石刻,石刻引《鏞城記》語:“瑤姬,西王母之女,稱云華夫人。”由此可見,唐朝以前是炎帝之女、死后化神的版本,五代以后是王母之女的神仙版本。 (未完待續1)(劉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