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興
圖為明代安海黃氏所立天妃宮坊
晉江安海金墩天妃宮,又稱朝天宮、媽祖宮,系晉江金墩黃氏倡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為泉郡首建,原址在水南門街,即現海乾街。嘉靖辛卯(1531)年吾黃姓族人陳請于府尹錢梗,請產給貼,蓋店三間賃利以供秉火。嘉靖丁已(1557)年晉江知縣盧仲佃筑安平城御倭,廟被圍入城內,阻斷望海,仍移祀于南城樓。萬歷二年(1574),族人菊山黃伯善作疏,合緣化眾,率族人運土載石于水南門外浮嶼建三落殿堂以祀尊神,匾曰:“神山觀”。浮嶼四面環水,隨潮浮沉,仿若海吐珠宮。隨緣信眾,以森棧通往。天啟元年(1621)黃汝良立華表于宮廟前,華表鐫“山少壯觀”,背鐫“蓬瀛別界”,時大字士張瑞圖題匾“海不揚波”。
清光緒間,住持三秀募資擴建三落一船亭,兩廊分祀二十四司,占地十有余畝,規模宏敞壯觀。抗日戰爭期間,廟宇中殿被日寇飛機炸損。建國之后,廟宇及周邊土地被改建為安海糧運倉庫。一九八六年金墩族人和臺灣等海內外善信,集資恢復千年古跡,無奈在另址重構,廟號朝天宮,占地約2畝。雖石構重檐,金碧輝煌,終比之原廟規模俾倪。
龍被民眾視為至尊的水神,以浮海為生的安平人,更崇拜龍神,天妃宮內設置代表龍神的龍頭塑像供敬祀。五月初五是龍神生日,民眾煎食弟結烷祀龍神,小孩佩帶代替仿龍紋身的“虎仔香香袋”,祈龍神保佑。是日,天妃宮采梁隊伍巡行在鴻江沃,四處為民采梁避災,已成年年習俗。
采梁隊依古代形式用繩索把安放龍頭塑像的木架懸吊在二人扛杠條中,敲鼓打鑼,高唱“唆啰連”采梁歌,有時還伴隨有采蓮舞等節目表演,活躍于大街小巷中。報兵肩掛盛酒尿壺、豬腳、草鞋,故作醉態地在隊伍中穿梭。采梁旗手踏著碎步,高呼驅邪祈福的偈語,沖入各家各戶,搖旗拂掃,象征除塵穢驅邪惡。花婆扭著優美的花婆步伐,提著芳味四溢的滿籃香花四處奉送以表吉祥。唆啰連采梁祀龍民俗,體現民眾除穢驅邪保平安的美好愿望,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活動。
·相關鏈接·
晉江金墩黃氏,系莆田黃岸之后,黃岸于福州榴花洞遷居莆田涵江黃巷,其第五代裔孫黃山獻始遷居莆田廣業之鞏溪,黃岸第十一世裔孫黃中庸后又遷居荔城雷山巷,黃岸第十四世裔孫黃府,自荔城雷山巷遷居莆田黃石金墩,遂成巨族,世稱金墩黃。
晉江金墩黃氏系黃府曾孫千一會從泉州郡城熙春鋪仕曹巷遷到晉江安海金墩,為了不忘莆田祖地,遂冠之為“金墩安平黃氏。莆田金墩黃氏,在泉州市繁衍約40萬人左右。成為煌煌居族。
金墩安海黃氏遷居晉江安海后,為安海的開發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有號稱天下第一長橋的“安平橋”,安海碼頭及媽祖宮,以雄辯的事實證明,晉江安海金墩黃氏為海上絲綢之路,媽祖信仰的文化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水有源、樹有根,晉江金墩黃氏遷居安海近700年,仍以“金墩”為族號,足見中國人戀土重遷,不忘故土之情結,不管莆田金墩黃氏或晉江金墩黃氏,皆為莆田黃岸公派下,誠所謂千枝萬派,原出一本,足見莆田作為中原移民的中轉站,在中華民族的遷移史·播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黃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