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昭《登天妃廟朝天閣》詩
也可能是好事者認為黃仲昭的詩的頷聯“鐘送清聲聞兩岸,樹移塞影落中流”,只是客觀描述祖廟朝天閣的景觀,把其改為:“宮殿凌空崇圣跡,舳艫利涉賴神庥。”會更符合黃仲昭詠湄洲祖廟的初衷。同時,更可證媽祖的威靈顯赫。其實,改詩者對黃仲昭的信念、思想沒有了解,黃仲昭對仙佛等說,在他與周瑛合著的《弘治興化府志》中,對仙佛傳說一事,便表明他的見解:“其傳夢事,大概是人的魂魄為耳。”“俗傳九仙煉丹成,鯉食丹因此為龍,九仙各乘以去。其事荒唐,無可依據。以理度之,只是以湖首受石所,何巖諸水,其長九里耳。”(見黃仲昭、周瑛《弘治興化府志·戶紀二》卷之八)。從黃仲昭對九鯉神仙之說的否定,說明黃仲昭具有無神論的思想。故其不可能在詠湄洲祖廟的詩中,出現“賴神庥”這樣的詞句。同時,黃仲昭詩的頸聯中所詠“云開平海見譙櫓,潮益禧江度客舟。”出句中的“譙櫓”,對句中的“禧江”,李光榮在輯錄時,也出現了變為“樓櫓”、“良江”的異文,其實,改者在這方面顯出學力不足的問題,黃仲昭在詩中用:“譙櫓”一詞,是指設于道上的門,供守望之用,意指明朝在平海設衛駐軍,《新唐書·一五五·馬燧傳》對“譙櫓”有這樣的解釋:“西山直吐蕃,其上有遠道,虜常所出入者。燧聚石種樹障之,設二門為譙櫓”。可見黃仲昭在這里是所稱“譙櫓”系化用唐代馬燧設譙櫓以防敵的典故,指平海海防之穩固。而“樓櫓”一詞顯然是曲解了黃仲昭詩的原意。同時,改者把黃仲昭頸聯對句中的“禧江”,改為“良江”也是不懂黃仲昭詩中為什么以“平海”對“禧江”,莆人稱禧江是指莆禧與湄洲嶼之間的海為禧江。可見禧江是指地名。從律詩的對仗上說,平海是地名,禧江也是地名,以平海對禧江,對仗十分工整,而良江只是形容江的良好,不是指地名,以“良江”對“平海”存在對仗不工整問題。另外,把黃仲昭頸聯“云開”改成“云移”,也是不對的。因為黃仲昭在該詩的頷聯對句中已用“樹移”一詞,這樣,就導致了一首詩中同時出現兩個“移”字,在一首詩的不同詩聯中出現兩個同字,亦是律詩之大忌。
由是之,蔣維錟、劉福鑄在輯錄黃仲昭詠湄洲祖廟的詩時,采信《四庫全書》本,而把李光榮在《興安風雅》輯錄的黃仲昭詠《湄洲祖廟》的詩存考,無疑是正確的。(續 完)(朱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