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天后宮
媽祖崇拜,經過千余年的發展、早已從發祥地莆田走向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上絕多數的華人聚集國度。祭祀媽祖的廟宇宮殿多達四千座,單媽祖的故鄉莆田就有上規模的媽祖宮廟超過300座,原莆田縣(現荔城區)是世界上媽祖宮廟最集中的地方。除此之外,潮汕、海南、閩南等地的媽祖宮廟也都超過百座,而臺灣全島更是多達1000多座。媽祖信仰,這一獨具特色的民間自發崇拜、以及由崇拜信仰而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現象,也正式被命名定義為“媽祖文化”。而媽祖能夠成為偉大的神祗,媽祖文化能夠有今天如此的廣泛性,莆田歷史上人口的對外遷移,是一種重要的發展因素和一支強大的推動力量。
翻開中國的移民史,莆田是和“山西大槐樹”“寧化石壁鄉”齊名的三大移民中轉地。而莆田的移民現象又有別以“山西大槐樹”和“寧化石壁鄉”,莆田不單只是北來移民向南遷徙的中轉站,更是對外移民的原鄉。廣東的潮汕、湛江以及海南等地區,民間都有“先祖遷自莆田”的說法。廣州籍吏部尚書方獻夫,漳州籍宰相黃道周,潮陽籍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狀元林大欽、潮州八賢的盧侗、張夔、劉允、抗清名士郭之奇、清翰林佘志貞等,其原籍或先世皆是莆田或由莆田遷入。在潮汕民居門樓額匾仍可見到“莆田舊家”、“莆陽世系”等莆田印記。海南可考的入瓊始祖有九十多個,數量為來自莆田為最,包括陳、吳、李、張、周、鄭、何、楊等傳統大姓。考其族譜可見這些移民多為土生土長的莆田人,祖上均在莆田居住過幾代乃至數十代,出仕和避難是這些莆籍鄉民移民該地的兩大重要因素。又由于地理上的封閉性、人多地少,莆田一直以來都是全國范圍內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這個因素也使一部分人選擇了遷移。而莆田崇尚美德、堅守家鄉傳統的文化氛圍,熏陶影響了這些遷移者,加上濃重的戀鄉情結,來自家鄉的媽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隨著這些遷移者來到了全國、海外各地。
莆田史上文化發達、科甲鼎盛,涌現了“九牧林”“莆陽黃”“玉湖陳”“白塘李”等影響全國的名門望族,以及大批的進士仕者,僅兩宋時期就有近二十任泉州知府為莆仙人,出現了莆田士人出仕全國的局面,在向目的地出發前,他們祈求媽祖保佑,來到為官處之后他們也直接把媽祖崇拜帶到了那里,有的隨即建廟奉祀、有的把媽祖神像供奉在居所之處。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元林博士在對海南媽祖信仰現象進行系統梳理時發現,在明清兩代新建和重修媽祖廟宇的活動中,有確切姓名記載的近70人,其中政府官員有58人,他們大多數是當地的縣令,可見官員及政府機構是推動媽祖信仰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這一論點是有根據的。據考證,廣東、海南、閩南、臺灣等地至今還保留著很多當時莆人仕者及仕人后裔所倡建的媽祖宮廟,比如貴州的鎮遠天后宮、湛江市文章灣天后宮等等。
宋末,莆田是全國抗元最慘烈的一個地方,明朝,倭寇數次洗劫莆田,莆田在宋末和明朝兩次被誅城,很多人為了避難移民外地特別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他們被迫背井離鄉、離開故土,懷著對家鄉的無限眷戀,他們懷揣香土、媽祖令旗、神符,以求平安的尋找到新的家園。在外地落腳后,為了答謝媽祖,也為了寄托對故土的思念,他們倡建媽祖廟。“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 “湄祖分靈遙湛土,文母香火繼莆田”,這兩副對聯在廣東海南一帶的媽祖宮廟經常可見。潮州的古地名,曾帶許多“莆”字,如東莆都、上莆都、外莆都、韓莆都,明代狀元林大欽,人稱“東莆先生”,這些決不是機緣巧合,而是一種必然,是流落他鄉的莆田人及其后人對故園眷戀和對昔日鄉親念念不忘的一種情感體現。向善、助人、抑惡是媽祖信仰的核心精神,正是由于媽祖信仰包含了中國傳統美德的因子,所以容易被人接受和認可,很快在這些移民的努力和當地居民的認可下,媽祖信仰很快在當地得到了傳播發展,徹底融入了當地社會。
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同時也包含移民文化的成份,媽祖文化中的移民文化成份是世界性的。莆田史上的人口對外遷徙,促進了媽祖信仰在廣東、海南等地的傳播發展,又隨著廣東、海南的對外移民再次遷徙到了南洋各地,這一支傳播力量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主體力量。(林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