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行不易,所記見聞,往往不被人信,在西方,馬可波羅如此,在中國卻也彷佛,汪楫在《使琉球雜錄·序》中即說:國朝康熙三年,使臣張學禮歸自中山,有《紀事》一書,質實無支語,已鏤板行,后為所知誚讓,謂海外歸來,稍夸謾以新耳目,誰相證者?而寂寥如是。學禮乃毀所鏤板,而他客輒以意為之,今刻遂與原本大異。
使臣難為,使錄難寫,可以想見。
(八)海寶、徐葆光
康熙五十七年,海寶、徐葆光又奉派赴琉球,他們于次年五月二十日起,六月初一抵達琉球,至翌年二月十六日自那霸開洋回國,在琉球停留二百五十二天,是歷次冊封使駐琉球為時最久者,自讓徐葆光有足夠時間觀察琉球。
徐葆光回國后著有《中山傳信錄》,分為六卷,卷第一為《封舟》(同附圖一),分渡海兵役、定更法、針路(見附圖二元)、前海行日記、后海行日記、歷次封存舟渡海日期、風信、風暴日期、天妃靈應記[見附圖三]、諭祭海神文、春秋祀典疏等十一篇,卷第二為《封舟到港》[見附圖四],分天使館(舊使館、支應七司)、天妃宮行香(上天妃宮,下天妃宮)[見附圖五之一]、中山先王廟、諭祭儀注、諭祭先王文(二道)、中山王府[見附圖六]、冊封存儀注、冊封詔敕(二道)、中山疑館儀儀仗(賀封路供)[見附圖七]、中秋宴[同附圖六]重陽宴(拜辭宴、餞別宴、望舟宴)、中山王謝恩表疏(貢物)、請存舊禮以營使臣疏(禮部議覆疏)等十三篇,卷第三為《中山世系(附封貢事跡)》,卷第四為《星野》,分潮、琉球三十六島、琉球地圖、紀游等四篇,卷第五為《官制》,分冠服、儀從、氏族、取士、采地(祿)、土田、歷、禮儀、學(國學讀書)、禪宗、僧祿等十一篇,卷第六為《風俗》,分屋舍、米廩、器皿、女集(錢、女飾)、舟、轎、馬、弓箭、月令、物產、字母、琉球語等十二篇。圖文并茂、巨細靡,考據精博,是所有使錄中最完整可信的一部。
《蘇州府志》:徐葆光,榜姓潘,字直亮,號澄齋,江蘇長洲人,康熙五十一年第三人及第,官編修,工書法。所以他雖為副使,但正使海寶并未寫錄,而由他來擔當此任。(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