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求子》周秀廷/畫
所謂“湄州模式”,也可以叫做“海洋宗教模式”。也就從百越海洋人文的傳統中發展出一套適應海洋社會需要的宗教信仰體系。根據研究,當今最著名的海洋宗教信仰體系——媽祖海神信仰是在百越海洋社會傳統的原始宗教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媽祖最初是湄州海島疍民社會中的一個女巫。南宋廖鵬飛撰寫的《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被認為是目前有關媽祖資料中最早的一篇,文載:“hellip;hellip;姓林氏,湄州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于本嶼。圣墩去嶼幾百里,元佑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有漁者就視,乃枯槎,置其家,豎日自還故處。當夕遍夢墩旁之民曰:lsquo;我湄州神女,枯槎實所憑,宜館我于墩上。rsquo;父老異之,因為立廟,號曰lsquo;圣墩rsquo;。歲水旱則禱之,癘疫祟降則禱之,海寇盤互則禱之,其應如響。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濟,雖怒濤洶涌,舟亦無恙。”1192年纂成的《莆陽志》說:“妃為里中巫”。信巫是百越人的習俗,也是百越后裔的信仰傳統。早在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就已經發現,東南沿海地區的媽祖崇拜,出自“鮫人疍戶”。他在《天妃廟記》中辯曰:“為此說者,蓋出南方好鬼之人,妄傳其事,鮫人疍戶,本無知識,輾轉相愚,造為靈跡以實之。”他的分析指出了媽祖海神信仰的由來,只是沒能科學地說明這個轉變的過程。而我們認為,當唐宋時代,中原漢人移民與福建沿海閩越后裔展開大規模的文化互動,由此引起的社會心態變化,而掀起了造神浪潮。不僅本處于中華宇宙觀邊緣地位的疍民社會需要攀附中心而提升文化地位,就是從中原南遷入閩的漢人也因為進入了“邊緣”地帶,產生了心理危機,也需要重新解釋他們所處的地位,以便回歸“中心”。唐宋時代這個社會歷史特點造成了疍民社會巫神宗教地位由“巫”到“妃”的崇高化。地方神女被引進至當時海外交通大港泉州,宋代始被加封,元代確定為海神,在明清時期隨閩人傳播海內外。媽祖之成神,與莆田湄州地方文化史有關,與閩東南海洋社會發展史有關,與中國海洋人文變遷有關。媽祖傳說信仰經歷史不斷地累積,發展出一套與此相關的儀式和文化,使得百越后裔的海洋人文獲得了在宗教信仰層面上的大發展。 (未完待續1)
注:本文是從藍達居《論媽祖文化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摘錄,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