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雄邑
清朝的閩粵人口大量對外遷移和清廷復臺是媽祖信仰得以生存并繼續發揚光大的重要因素。施瑯收復臺灣,以及幾場地方戰役都是巧妙的借助媽祖信仰優勢而最終走向勝利的,比如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運用媽祖信仰對明鄭官兵發動心理攻勢,謂媽祖夜間賜夢、庇佑清兵、誘降了鄭軍大將。接著、康熙二十一年,施瑯任福建水師提督,奉旨征臺。他手下兩位主將,水師朱天貴、陸軍吳英,都是莆田人,對媽祖特別崇信。施瑯選莆田的平海為海軍基地,并大肆散布媽祖庇佑,使平海的水井突然冒涌清冽甘泉,供給其水師等種種神話傳說,從而瓦解明鄭軍心,鼓舞自己的士氣。施瑯復臺后,即將明寧靖王宅邸改為天妃宮,又行文水師各衙署,創天妃宮。以后,清軍在鎮壓朱一貴、林爽文起義中,又一再創造媽祖濟師的神話,清廷也一再加封,媽祖從天妃被冊封為天上圣母、天后,并多次欽賜御匾。
而清朝也是福建廣東一帶居民大批向南洋和臺灣移民的時期,而廣東福建居民也多為媽祖信眾,于是背井離鄉的他們帶著媽祖平安符、揣著媽祖神像飄洋過海、而到了目的地之安定下來之后,就在所到之處建起媽祖廟,這是他們對祖國的深厚情懷、對故土無限眷戀的表現,來自祖國的媽祖成了海外移民緬懷祖先故土,眷戀家鄉的精神慰藉,正是他們的愛鄉、戀鄉、讓媽祖信仰能夠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永久傳播下去。
清一代、朝廷共對媽祖進行了15次冊封,是所有朝代里最多的,此時的臺灣已經成為媽祖信仰的傳播地和主要信仰區,清廷不斷的冊封媽祖除了表彰媽祖信仰在復臺方面貢獻的一個肯定之外,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安定民心,特別是臺灣的民心。這一點還可以從清雍正皇帝更把媽祖、黃帝、孔子、三祭詔封為天下三大祭典、復詔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禮,可見一斑。清一代因為移民、媽祖信仰更深入的走向海外,走向民間,因為解決臺海問題、媽祖信仰繼續被朝廷推崇、冊封、媽祖祭乃至成為中國三大國家祭典之一。清朝是媽祖信仰在臺灣傳播和發展最有力的一個時期。而這個時期最有力的推動者和傳播者就是清廷委派赴琉球的冊封 使及清廷將領和那些最早走出去的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