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雄邑
編 者 按
媽祖文化起源于莆田,發展于莆田,自莆田率先向北線往江、浙、皖、魯傳播,南線沿泉、漳、潮、汕、海南、臺灣傳播。朱金明曾于1987年在全國媽祖研究會上發表《媽祖信仰的初期傳播》一文,深入論證了媽祖信仰起源于莆田,自莆田率先往北線傳播,然后,才往南線傳播的歷史事實。現在,本報為了進一步厘清莆田對媽祖文化傳播的史實,刊登署名為東南雄邑的《媽祖信仰的產生和最早的傳播》一文,以期引起國內外媽祖研究專家、學者,媽祖文化愛好者對媽祖文化傳播的深入研究。
湄洲祖廟宋代遺址
位于中國東南一隅的莆田毗鄰大海、興化灣、平海灣、湄州灣一邑三灣的特殊地理位置,是產生媽祖崇拜的地理因素。而媽祖的誕生地湄州島是海上孤島,北宋年間莆田沿海居民和包括湄州在內的莆田諸島的百姓,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生活上自給自足,安居樂業,而面對自然災害時他們能做的就是祈福平安,自求多福,媽祖信仰就是在這個前提和條件下產生的。媽祖在世時拯危救難,濟世救人,當她渡海救人而身亡之后,受其恩惠和莆田沿海一帶的百姓不愿意接受她死去的事實,而是認為她是得道而羽化升天了,自發的把媽祖當作他們出海打漁的保護神。在媽祖羽化升天的987年,莆田漁民在媽祖升天處為其造廟供奉,這座廟宇就是被稱為天下5000多座媽祖廟祖庭的莆田湄州媽祖祖廟。漁民們定期禱告拜祭,祈求讓媽祖能夠繼續保護他們。此時媽祖崇拜已經成型,只是局限于莆田沿海地區,但除地理因素之外的莆田多出仕宦和地方文化執著者的人和因素,成為了媽祖崇拜走出莆田、甚至贏得官方肯定的先決條件。
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廷領事路允迪奉帝命使高麗國(韓國),在黃水洋遇風暴、危急萬分,恰好船上部分水手從莆田雇來,危難之中這些來自媽祖故里的莆籍水手祈禱媽祖,終于轉危為安。返國后,路允迪奏請朝廷,宋徽宗于是賜莆田媽祖廟quot;順濟quot;廟號。“順濟”號是官方對媽祖這一民間崇拜的第一次恩典和肯定,使媽祖第一次從自發信仰、轉變為官方承認的地方信仰。與時同時、莆田的媽祖信仰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各地沿海居民所借鑒和接受,媽祖信仰也不再僅盛行于莆田以及附近地區,一些省外沿海城市和海島也開始注重媽祖崇拜、乃至建廟供奉,媽祖信仰也從莆田傳播到了山東,除莆田祖廟(987年)以及平海衛媽祖宮(999年)圣墩廟(1086年)三廟之外的、世界上最早的兩座媽祖廟蓬萊閣天后宮(1122年)、長島廟島顯應宮(1122年)、分別在蓬萊和長島建成,這標志著媽祖信仰已經在中國北方落地生根,此時媽祖信仰傳播分為南北兩個中心,南方以媽祖的故鄉莆田湄州島為源頭,北方則以長島、蓬萊為核心向周圍地區輻射。到了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陳俊卿為當朝丞相,篤信媽祖,于是請朝廷誥封媽祖為靈惠夫人。丞相登高一呼,莆田仕宦對媽祖信仰的推崇更是不遺余力。第二年在莆田江口便又蓋了一座媽祖廟。1159年,陳俊卿又獻地建白湖媽祖廟。民間媽祖廟已漸多,媽祖也已晉封為quot;靈惠助順顯王英烈妃quot;。
宋代是莆田歷史上的科舉鼎盛時期、當時的一些名家就這樣評價莆田:“文獻名邦”(宋度宋贊語)、“閩越之地,鄒魯之邦”(宋真字敕字)、“興化多進士”(宋王安石贊語)、“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贊語)、“比屋業儒,號衣冠盛處”(宋游酢贊語)、“家習詩書,多出魁人韻士,為中州冠”(宋張友贊語),“莆田,文物之邦”(宋黃公度贊語)、“莆邦文學號鄒魯”(宋黃灝贊語)等,而由于出外為官、很多的莆田人客居各地,而他們每到一處、相當部分莆籍仕者就會在為官處建媽祖廟,比如廣東、海南、貴州、大部分的早期媽祖廟均為莆籍仕者所建,宋朝的海事發展和莆籍仕人的極力推崇是早期媽祖信仰快速傳播的兩個主要途徑和重要力量。宋一代、僅987年至1262年、兩百多年間、宋廷共14次對媽祖封號進行冊封、以及一次賜廟號,還由朝廷頒布諭祭海神媽祖,南宋起,例定船內載海神媽祖航行,朝夕拜祈。媽祖的中國海神地位得以鞏固和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