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衛
按八卦方位,只要八格即可,為山何井要排九格,其中第二格又無卦號呢?據傳統“八卦”是個神圣之物,人們打水時不分男女,雙腳要踩在卦位上,為避免招來如缺水、干旱等災難,所以第二格無卦。可見當時莆禧民眾對這個井的珍視與崇拜之程度。至于為什么這個井要設在山處,觀察一下古城所在的位置,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城坐落在一個小山丘上,東、西均為坡地,南為大海,北為低洼小平原。城中原有東、西、南、北城門近處分別置井,以供飲食,但勢高常斷水,所以有必要在城外尋找一個有豐富的水源的地方鑿一口井,供城中缺水之用,為城外農田灌溉之需。那么此井當天于何處?由于東、西系小丘坡地,即使鑿了井,水源少,且咸味;南為大海,無井可鑿,而符合鑿井條件的,唯有北端。再依“城”之方位論,城北屬后天八卦方位中心的《坎》位,“坎為水”,所以取“坎”位開井,其水源自然十分豐富了。據說,大旱之年,其他各井干枯無水,唯有山井泉水源源不絕,清甜可口,不但供飲城中人,在四鄰八鄉的民眾亦賴以生存。確是一個不受污染的“天然泉水”。群眾譽之為“救民井”。再說,“井”居“坎位”,而“城在離位”,以五行學說而論,南方屬“火”,北方屬“水”,城中有人居住,自然就怕失火。這樣,城外之北鑿了井,正取其“以水濟火”之意。據說,歷年來,城中尚未發生過大火災。一個小小的“八卦井”,卻隱藏著深邃的“易”學卦理。
八卦井與北城門之間,矗立著一尊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石雕像,像底座刻有“還我山河”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雕像威武莊嚴,蘊涵著“御外、憂內”的高超謀略和氣派,為莆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樣的話,天妃宮、莆禧城、八卦井及戚繼光石雕像,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又包蘊著愛國主義思想。據史書記載:嘉靖壬戌(1562年)之秋,倭寇犯境,燒殺劫掠。興化府城和平海衛城相繼失陷,而莆禧所城也被倭寇圍困不解。由于城中民眾團結協和,奮力抗擊。倭寇屢攻不進,便采取“困城”戰術。當城被倭寇圍困50多天時,城內1200人抗倭將士和百姓饑渴而躺倒不起,大大削弱了戰斗力。就在這關鍵時刻,老天爺幫了一忙。有個夜晚,突然天降大霧,城內外茫茫一片,伸手不見五指。軍民們趁霧夜之際,組織了一批壯年勇士,從城北水涵洞爬行出去,冒著生命危險,潛到倭寇嚴守的八卦井取水進城。守城將士和百姓,飲到了八卦井清甜爽口的泉水后,個個精神抖擻,士氣大振。堅持扼守古城直至戚繼光二度入莆。倭寇聞風喪膽,狼狽逃跑。因此,八卦井又被眾人譽為“愛國井”。
莆禧八卦井與附近的西沙村有歷史淵源關系。據傳,該村民眾最為信仰的是一尊“法主媽”神祗。明嘉靖年間,西沙村被倭寇燒毀后,有的民眾連夜逃居西前(俗稱西沙村),把“法主媽”神像也移遷西前村靈慈廟,后因該廟倒塌又移到永靖宮與媽祖同宮并祀。歷代民眾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悲劇,在每年農歷正月廿二日至廿六日元宵節期間,舉行隆重而盛大的廟會活動。“法主媽”神像巡游到八卦井,以示懷念故鄉。這就是歷史上所傳誦的“莆禧八卦井、西沙法主媽”俗稱。 (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