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降誕》 周秀廷/畫
莆禧天妃宮位于莆田市秀嶼區山亭鄉莆禧村境內,亦即莆禧城之北門下,建于宋代,為莆田較早建造媽祖宮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造莆禧所城時,廟宇被圈入城內。現存的莆禧天妃宮建筑物為明代所建。宮內珍藏的明、清時代的古匾額和一尊藝術較高的媽祖木雕神像。1996年莆禧城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城內的天妃宮及城隍廟亦一并列入保護范圍。
當地民眾對莆禧天妃宮媽祖極為尊崇與敬仰。每年除了與賢良港祖祠和湄洲祖廟一樣,在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生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按歷史貫例或敕封的春秋諭祭舉行極其隆重的慶典活動外,還有農歷正月十七至十九日,舉行別開生面的媽祖元宵節廟會活動。媽祖金身塑像出宮巡游,城內城外熱鬧非凡,好戲連臺,煙火沖天,鞭炮如雷。成為莆禧獨特的傳統文化——莆禧天妃宮祭祀媽祖活動,表達了當地善男信女對天妃宮媽祖的特殊敬仰。
追溯歷史,莆田天妃宮媽祖古稱“崇福夫人”。這一美名乃為宋代對媽祖較早,也是較高的一種敬稱。當時莆禧屬崇福鄉新安里,地方政府和所在民眾為了表達對媽祖護國庇民恩德的謝意,敬稱天妃宮媽祖為“崇福夫人”。據考,歷史上用地名命封媽祖稱號的,至目前只有舊莆禧半島(含媽祖誕生地賢良港)。可見,莆禧民眾對莆禧天妃宮媽祖的敬仰程度。其然,庶民對媽祖的敬仰,不僅是莆禧、港里、湄洲民眾,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居住地都建有媽祖宮廟加以奉祀,且各個朝代對媽祖都有褒封賜號、賜匾或題簽。民間文人學士題詩、祠、賦、曲等。其規格、檔次以及文化品位也是一代更比一代高。自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升天成為女神后,最早在湄洲島建有神女祠,敬稱媽祖為“通賢靈女”。之后,從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至清道光十九年(1829年)的700多年間,各朝代對媽祖的褒封賜號計達38次之多。其中宋、清兩朝為最,還有民間的種種敬稱雅號。
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今朝鮮)途中遇風暴襲擊。他遙瞻神祠致禱,得至媽祖庇護,平安而歸,后啟奏神靈,皇上奉旨賜額“順濟廟”。這也是宋代對媽祖廟最早的封號,南宋高宗昭興二十六年(1156年)至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先后四次對媽祖分別封為:吳惠夫人、昭應夫人、崇福夫人、善利夫人。自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至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先后10次分別封媽祖為“妃”。如:靈應妃、靈惠助順妃、顯衛妃、英列妃、慈濟妃、善慶妃等。這是當時褒封最多的一位民間神祗。 (未完待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