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事記略》提到颶風來臨前媽祖預警:二十六日,忽有一蝶飛繞于舟,咸曰:山將近矣,有疑者曰:蝶甚微,在樊輔中飛不過百步;安能遠涉滄溟?此殆非蝶也,神也。或將有變,速令舟人備之。復有一黃雀立于桅上,雀亦蝶之類也,令以米飼之,馴馴啄盡而去。是夕,果疾風迅發,白浪拍天,封舟第三度遇險。此時風聲如雷,而水都必須助之,真不忍聞,舟一斜側,流汗如雨,陳侃等懼甚,衣服冠而坐,欲求速溺以紓其懼,又相與嘆曰:圣天子威德被海內外,百神皆為之效職,天妃獨不相救乎?言訖,風若少緩,舟行如飛。徹曉,已見閩之山矣。舟人皆踴躍鼓舞以為再生,稽首于天妃之前者,若崩厥角也。因媽祖神堂設于官舫上方,為祠事之,所以才能稽首于天妃之前。
副使高澄《臨水夫人記》細雨說這一段驚險:東北勢猛,舟難與角。震蕩之久,遂致大桅 折、遮波板崩;反側弗寧,若不可一息存者;眾心驚懼。乃焚香設拜,求救于天妃之神。船上的管軍葉于戶,懂得扶鸞,眾人就促請他做法,高澄又說:符咒方事,天妃降箕,乃題詩于灰上曰:香風驚動海中仙,鑒爾陳高意思專,誰遣巽神撓海舶,我施陰隙救官船。鵬程遠大方馳步,麟閣勛名待汝還。四百人中多善類,好將忠孝答皇天。詩畢,復判曰:吾已遣臨水夫人為君管舟矣,勿懼勿懼。達旦,風果轉南,舟亦無恙。不知臨水夫人何神也,祠何在也。可見當時民間祀奉之海神尚有臨水夫人。
《閩都別記》稱:臨水夫人姓陳名靖姑,唐德宗六年大旱,靖姑脫胎祈雨因而逝世。《古田縣志》說:順懿廟又名龍源廟,在縣東三十里臨水洞,神陳氏生于唐大歷二年嫁劉杞,年二十四卒。臨水有白蛇洞,時吐氣為疫癘,一日鄉人見朱衣人執劍索白蛇斬之,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忽不見。下渡地轄閩縣,鄉人走詢知其神,遂立廟洞下,凡禱雨賜驅癘疫,求嗣無不響應。
高澄又記:歸閩后,于水部門外敕賜天妃廟中,立石以紀異,設祭以旌誠。行香正殿,忽見左廡有祠,額題曰《臨水夫人祠》,詢之道士曰:神乃天妃之妹也。生的神異,不婚而證果水仙,故祠于此。又曰:神面上若有汗珠,即知其從海上救人還也。今歲自夏至秋,汗珠不絕:或者勞于海舶焉。余等訝之,乃再拜謝之,始知箕判驗矣。他對臨水夫人出處的認知,顯與民間傳說不同。
高澄《天妃顯異記》中則闡釋媽祖所封之妃。他說:嘗考天妃之說,蓋妃者,配也。神于海運之往來、商販之出沒,危無不持、顛無不扶,其所全活者不知幾千萬人矣,功德可以配天,故曰天妃,猶言天能生人、神能救人也。世俗但知靈異之跡而不辨名義之理,故并及之。(本 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