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墩遺址大猜想
朱金明
從弘治《興化府志》及《莆田縣志》記載孝義里的村落,我們可以發現,與白塘洋尾相毗鄰的古村落,有陳橋、墓兜(梧郊)、宮后、鎮前、上俞(上梧)諸村落,從這些村落的族姓分布看,陳橋為陳姓聚居之地,墓兜原為吳姓聚居之地,上俞(上梧)為俞姓聚居之地。洋尾為白塘李氏聚居之地。這此村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莆田縣地名錄》中尚可以找到他們的名稱,而且至今仍沿用該地名。至于“宮后”、“橋南”兩村,已不見載籍,在這些村莊的周圍,也不見有“宮后”、“橋南”兩村莊。
關于“宮后”這一村名,已在當今的白塘鎮地圖上消失,且在白塘洋尾周邊的村莊里,也找不出“宮后”這一村名,據莊景輝、林祖良先生在《圣墩順濟廟考》一文中透露,他們于1990年在白塘實地考察時,發現梧郊(墓兜)村南邊有一座古橋梁和橋頭的兩方碑刻。一方系乾隆四十三年(1781)立石的保存完好,高2.4米、寬0.82米,嵌于村保健站墻上。碑中鐫刻大寫楷書“宋殿前制幹李公宮后放生池橋,并記有“裔孫光文等13人捐款重修”情況。(62)從“宮后”這一地名出現在橋頭的碑刻看,“宮后”這一村莊應當就在鎮前與梧郊、洋尾(左宋屬于洋尾地界)的三角地帶,而且,我們可以猜想,“宮后”的宮,所指的應當就是圣墩宮之所在。
3、從孝義里水系流向證圣墩遺址在白塘。
要揭開圣墩祖廟遺址之謎,找到弘治《興化府志》中記載的“圣墩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找到了“圣墩橋”,那就等于找到了圣墩祖廟遺址之所在。
莊景輝、林祖良先生在考據圣墩祖廟遺址時,也認為找到圣墩橋,圣墩遺址問題就可迎仞而解,為此,莊、林兩先生認為,連接梧郊橋東通往東墩的“塔橋”就是圣墩橋。并推測:“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推之,李富建造這座橋梁的目的,顯而易見為了使聚居在洋尾的李氏族人前往圣墩之便而架設的,這座由洋尾通往圣墩的橋梁,應該就是圣墩橋”。并認為:洪希文的“日談詩史得少暇,石橋潛渡憑雕欄”句記述的正是他在執教于李氏家中教學余暇,從洋尾渡過圣墩橋(塔橋)前往圣墩(梧郊)的情形。
蔣維錟先生的觀點則與此相反,他認為,不能確定“塔橋”就是“圣墩橋”。并認為:“宮后橋應當在lsquo;宮rsquo;的后面,而lsquo;宮rsquo;則應當在橋的南面,為此,我又查了《府志里圖》,果然在宮后村相鄰還有個橋南村,也就是說,圣墩廟應當在橋南。”
蔣維錟先生關于圣墩祖廟應當在“宮后橋”南面的推論,這就更進一步縮小了圣墩祖廟遺址的范圍。
我們認為,莊、林兩先生認為“塔橋”就是“圣墩橋”,且推斷圣墩祖廟就在梧郊(墓兜)村似乎缺乏依據。但莊、林兩先生考慮從莆田水系、橋梁來尋找圣墩遺址,不能不說是尋找圣墩遺址的一大突破。這一點,蔣維錟先生也給予充分肯定,認為莊、林:“《莆田縣志·水利志》查出北洋三大溝(即干渠)之一中大溝的流向是lsquo;白沙塘至圣墩下寧海鎮rsquo;,這條史料可為界定圣墩遺址進一步縮小范圍。”
我們認為,因為李富當時倡建的圣墩祖廟,不可能在梧郊村(墓兜),這我們可以從《莆陽可塘吳氏族譜》的記載得到印證,據《莆田可塘吳氏族譜》載:“官泄口今呼墓兜,在考義里梧郊、洋尾、鎮前三村相對時(峙)”,舊譜云:“奉議郎孝子稟公二子分居上下廳,長二公居下廳,次容州刺史居上廳,近祖墓,人呼為墓兜。”查吳稟為莆田可塘吳氏第十世裔孫,吳稟之父吳世寧,官四川青城剌史,遷居孝義里墓兜。
吳稟之子吳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官容州剌史,因蔡京用事,遂致仕歸。查弘治《興化府志》,只有名吳貫的中何粟榜進士,知容州。《莆田縣志》則載為“吳 。
而《梧郊李氏族譜》載,梧郊李氏的白塘李氏第十一世裔孫李滿始遷黃石西利。至西利李氏第十四世李桂才移居梧郊(墓兜),為墓兜一世祖。至今已傳至第十代。按每代20年計,墓兜李氏才在墓兜蕃衍200年左右。
可見墓兜村在宋代時,僅為莆田可塘吳氏聚族而居的村落,李富在宋元祐壬寅建圣墩廟時,墓兜尚為吳氏地界,李富不可能把圣墩廟建在屬于吳氏的地盤內。
但莊、林兩先生從白塘莆田北洋三大溝水系確定中大溝的流向及從橋梁的座落來確定圣墩遺址的位置的方法無疑是正確的,因為白塘李氏建筑群隨著時光的流逝,已經幾經興廢,但莆田北洋中三大溝水系及橋梁,則基本還是保留宋代的流向和橋梁布局。因此,釐清莆田北洋三大水系流經的地方,對尋找圣墩遺址至關重要。
清陳池養《莆陽水利志》載:
北洋引延壽陂水分大溝三,南自黃臂橋,西至琵琶槽,遠及章魚頭;中白沙塘迤邐圣墩下寧海;北自犭逹 塘出吳刀匯於魏塘接太保莊而下。
從陳池養的《莆陽水利志》記載,我們發現,在莆田北洋平原流經的三大水系,只有被稱為“中溝”的才與圣墩祖廟有關系,“中溝”也稱陳橋溝,發源上游在莆田市城廂區的延壽溪,陳池養所稱的“沙塘”即指延壽溪。陳橋即現在的陳橋村,系陳姓聚居之地。以木器制品聞名于世。中溝延壽溪之水自延壽陂流出后,經陳橋流向圣墩,再從圣墩注入白塘然后從寧海鎮(鎮村)入海。摸清了北洋三大水系中的中溝的流經地點及流向,也就弄清了圣墩祖廟所處位置原來就在中溝水流經過的地方的現在陳橋村與鎮前村之間,同時,我們還應當注意到,陳池養在《莆陽水利志》中,特地點出中溝水系是經“圣墩下寧海”。說明圣墩不在寧海鎮的范圍內,與寧海鎮(鎮前)是各自獨立的兩個地方。由此可以推斷,圣墩就在現在的鎮前、梧郊、洋尾(在宋時屬洋尾地界)三角地帶。 (未完待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