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媽祖天上宮
□郭大衛
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于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武夷山成為我國第四個世界雙遺產地,坐落在武夷山星村黃花嶺的媽祖天上宮亦相應成為“雙世遺”的一部分而聞名于世界各地。
武夷山最原始的交通,主要靠幾條較大溪流的水運。橫貫于武夷山景區的崇陽溪是武夷山古代交通的大動脈,它位于閩江上游。兩岸村落密集,水運繁榮。崇陽溪畔的赤石,因其依托水運的優勢而繁華,素有“小香港”之稱。武夷山水運業的興起,也溝通了與東南沿海媽祖信仰文化的交流。遂閩北內陸地區對媽祖的崇拜也隨之興起。在崇陽溪兩岸,就有媽祖文化的遺存。作為天上圣母的水上保護神媽祖,深受閩江上游崇陽溪各港埠的船工漁民所敬仰。自武夷山一帶水戶們親往湄洲祖廟敬請媽祖分靈到星村、城村、赤石、下梅等以來,就從來沒有中斷過對媽祖神的供奉。如古漢城附近的城村至今還有一座媽祖廟,就坐落在崇陽溪畔。城村有林氏遷居,至今留有林氏家祠。媽祖廟在民國初年遭受貶毀時,林氏對媽祖廟易奉為林孝女祠時則敬愛有加,如今依然常年香火不斷。崇陽溪畔的赤石村,也曾建有媽祖廟(民國初年改為林孝女祠)。九曲溪邊上的星村,梅溪溪畔的下梅村,都建有媽祖廟。
誠然,在武夷山地區的諸多媽祖廟中,當數星村黃花嶺的媽祖天上宮為代表性。
武夷山星村黃花嶺位于武夷九曲溪西北部。這里的媽祖天上宮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奉祀媽祖神像。其門額上的磚雕極為精美,古樸大方。殿門頂端雕以“天上宮”三字,額名上雕有“陰陽太極”圖案(道教符號),以陰陽太極來標明無極。這融入了理學大師周敦頤和朱熹“無極而太極”的理念。據史料載:清嘉慶七年(1802年)的封號,額名上的龍鳳裝飾是鳳在上而龍在下,充分表明媽祖地位的顯赫。
那么,同在武夷山市,為什么惟獨星村的媽祖廟叫“天上宮”?其實,在這座“天上宮”內的楹聯指點著迷津,破解個中的真諦。例如保存在后殿石柱上的楹聯“瀚海波恬神德厚,行宮跡駐圣水恩”,大展的木欄上的楹聯是“門臨曲水鶴艤常留,地隔湄洲虹橋可接。”武夷山是祖國東南屋脊,地處閩、粵、臺最高處。武夷山星村九曲溪上游的桐木溪又叫通天河。媽祖在形成期間時被民間傳為“通天女神”。枯槎lsquo;是她的信物。“鶴艤”指的是枯槎。“虹橋”源于武夷君“幔亭招宴”的神話。“虹橋”又叫“仙船”、“仙槎”,是在九曲溪上飛散的。星村位于九曲溪第一曲,位于九曲溪的最高處,自古以來九曲溪兩岸被稱為“地仙之宅”。星村相傳是九天之上的星辰化就,因此,建在星村的媽祖廟是媽祖天上的行宮,故之稱為“天上宮”。
另外,有關學者認為,這座媽祖廟原是汀州會館,從門額上題刻著“鄞江聚秀”四個大字來看,鄞江在汀州(古時的長汀閩西一帶,即汀州府)。星村自古是茶市,各地商賈云集于此。從汀州來的客商聚集汀州會館。這些外地客商大都從事經營水上運輸,從九曲溪水運匯崇陽溪經閩江入海。為保漕水運安全,人們無不仰賴顯靈媽祖保佑,保駕護航。因此,天上宮門額上刻的“寧波”、“利濟”字樣,意味著祈求風平水靜、惠利濟船的求安、求財愿望意識。
天上宮分為前后三進,并殿為拜亭,中有天井相隔,左右邊為廡廊,中殿為正殿,奉祀媽祖金身立像。龐大的媽祖像,采用木雕塑就,涂漆金粉,為天下一絕。后殿供奉觀音大士坐像。整座廟宇,建筑精致,布局精巧,裝飾華麗,流光溢彩,富麗堂皇。不僅是武夷山人朝拜媽祖的中心,也是武夷山鳳景區的一個游覽亮點,香火旺盛,前來膜拜焚香者絡繹不絕,成為來武夷山游覽觀光的必到之處。當然亦是弘揚媽祖文化的一個對外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