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風吹美了媽祖文化
□郭大衛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旅游事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以一張張嶄新而亮麗的名片,展示在世人面前,讓城鄉人民歡欣鼓舞,大大地改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莆田境內的諸多旅游景點,吸引了海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尤其是湄洲島媽祖祖廟更是絡繹不絕,成為莆田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也是經濟建設的一個亮點,同時亦是對外友好,促進海峽和平統一的一個有效舉措。
想當年,莆田市緊緊抓住媽祖文化這個天然優勢,利用媽祖這一民間信仰的獨特文化現象,率先在莆田打造“媽祖文化”舉辦國際媽祖文化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之后,大陸掀起媽祖文化熱,各地研究媽祖文化學者如雨后春筍,研究群體風起云涌。同時,這一媽祖文化熱影響到臺灣寶島,立即引起反響,產生互動往來。其實這并非偶然現象,乃是有淵源的歷史。媽祖信仰源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過1000多年的傳播演繹,在海外華人中擁有巨大影響力,根深蒂固,構成勿庸置疑的事實。這種民間信仰維系著炎黃子孫,特別是海峽兩岸民間的情感,成為揮之不去,抹之不掉的精神紐帶。媽祖信仰牽動了海峽兩岸同胞,可謂難以割舍的共同精神寄托,共同構筑一個以媽祖信仰的精神家園。這一歷史性的舉措,應歸于30年改革開放的契機。這對不斷增進兩岸民間各種交流,繁榮兩岸文化交流與發展,有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和特殊的歷史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媽祖文化建設內涵得到不斷挖掘、拓展與完善,湄洲媽祖祖廟由原來建筑群之基礎上,再向南延伸發展,建成一座龐大的猶如西藏布達拉宮式的媽祖廟大建筑群落。同時又在媽祖山頂矗立了一尊石雕媽祖像,再興建媽祖文化園、媽祖文化石刻、媽祖文化博物館、媽祖文化廣場等,以及以媽祖祖廟為中心的黃金海灘、媽祖石神園、媽祖書庫等等,構成一整套較為完備的媽祖文化中心體系。引來了無數海內外游客、香客前來進香朝拜,旅游觀光。
爾后,莆田及各地學者、專家潛心研究,埋頭寫作,出版了數以百計的媽祖文化書籍和媽祖文化戲劇、文學、電視劇、歌舞劇、音樂和電影等文藝作品。媽祖文化得以不斷升華。成立了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擔任會長,創辦了《中華媽祖》雜志社。去年正式出版《媽祖文獻史料匯編》四卷本,將要繼續整理出版。又在風景秀麗的東巖山建設中華媽祖文化研究院。媽祖文化日趨成為眾學者專家研究的課題。莆田學院也成立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一個研究和宣傳媽祖文化的完整網絡。
改革開放以來,先后舉辦十屆媽祖文化旅游節,舉辦三屆媽祖文化論壇,在海內外產生強烈的反響。先后召開了“媽祖國際學術討論會”、“湄洲媽祖文化東南學術研討會”、“泉州與媽祖信仰的傳播”及“閩臺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等等大型會議。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媽祖金身首度巡游臺灣120天。2002年5月,湄洲媽祖金身首次直航巡安金門。2006年9月,舉行首屆中華媽祖文化知識競賽。2007年5月,莆田市人民政府舉行“首屆莆田媽祖文化活動周”系列活動,來自北京、天津、山東、臺灣、香港、日本、阿根廷等海外媽祖文化機構代表5000多人參加活動。2008年10月,莆田市人民政府舉行“天下媽祖回娘家”活動,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2006年,湄洲媽祖祖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年,又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前,正在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與此同時,在港里的媽祖誕生地——“媽祖祖祠”,亦先后重新興建祖祠及媽祖故里,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平海海濱的天后宮(俗稱百柱大殿),亦不斷完善,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莆仙各地媽祖宮都不同程度得到修葺一新。
偉大的改革開放給媽祖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與發展。隨著這一大惠于民,大利于國的春風,祖國將以更嶄新的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 (郭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