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媽祖的敬仰,是從上個世紀八十代末在福建沿海連江縣黃岐半島工作時開始的。那是夏季的一個夜晚,凌晨二時多,當人們還在沉睡的時候,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泄,頓時聽到滿山遍野一片啼哭聲。職業的敏感令我一骨碌就爬起來循聲而去,看個究竟hellip;hellip;
走近一看,山上有一座媽祖廟,廟里供俸著一尊媽祖像,許多婦女在媽祖像前擺放供品,燒香跪拜并伴有哭泣聲不停。原來,當天很多當地漁民出海捕魚未歸,而海上風云變幻莫測,上半夜好好的,下半夜卻突然狂風暴雨,令漁民們措手不及,危在旦夕。在家的老人、婦女,萬分焦急,擔驚受怕,哭泣流淚,只好趕緊到山上的媽祖廟祈求媽祖保佑親人出海平安,有驚無險。這一事件給我的觸動很大,深深地感受到媽祖的偉大,也為故鄉有這樣一位杰出的女性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難怪黃岐半島對面的南竿塘、北竿塘等九個島嶼統稱為“馬祖”列島,傳說是媽祖曾經到過此地救過遇險的漁民而取其諧音來命名的島嶼。
從此以后,我對媽祖文化十分重視和關注,從有關媽祖的書籍中進一步了解到,古代因為航海技術十分落后,沒有雷達導航,沒有天氣預報,加上船只都是木質結構,船小而單薄,而沿海氣候變化無常,風高浪大,暴雨肆虐,漁民們出海捕魚全憑運氣,風險極大。媽祖出生時不啼不哭,自幼聰慧過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醫術織布,琴棋書畫,樣樣俱全,特別是在古代航海技術十分落后和陸地少,海洋廣的情況下,漁民捕魚,都是在風和日麗或風平浪靜時出海,但無法掌握海上多變的氣候。而媽祖能未卜先知,知道什么時候海面會起大風,什么時候天空會下大雨,一遇緊急情況,就會迅速到山上或島上明顯突出部舉起“寶蓮燈”,引導漁民盡快就近靠岸避險,轉危為安。媽祖猶如一座燈塔,指引著漁民和船只安全地航行。平時,媽祖又能發揮自己的專長,為漁民看醫治病,造福百姓。后來在一次引導漁民靠岸避風時,不慎一腳踩空而墜落大海,不幸遇難。隨著《媽祖》電視劇的播放,媽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廣。正因為媽祖的“慈悲為懷,大愛無涯”的精神和優秀品質,才使得媽祖精神具有了超越時空的穿透力,她歷久彌新,雖經上千年,卻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推崇和膜拜,成為億萬信眾的精神寄托。媽祖文化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煥發出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目前,全世界有5000多座媽祖廟,有2億多人信仰媽祖。2004年,國家批準成立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2006年,湄洲島媽祖祖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湄洲媽祖祭典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陜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祭典、山東省曲阜市的祭孔大典并稱為“中華三大祭典”;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通過會議審議表決,決定將中國政府提名的《媽祖信俗》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媽祖文化等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hellip;hellip;在媽祖文化建設的這一系列進程中,媽祖精神所體現出來的崇高和善良的本質特征,因其巨大的親和力、感染力和號召力,成為媽祖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主要動力。媽祖精神,千百年來得以傳承并得到發展,源之于媽祖生前的高尚行為和優秀品質,得益于民眾對媽祖高尚行為和優秀品質的認可和推崇,得益于歷代文人墨客對媽祖高尚行為和優秀品質的肯定和傳播,也得益于歷代官方對媽祖的承認和褒揚。正是由于媽祖精神的影響力、感染力和親和力,才使得媽祖文化在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逐步發展,并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不知陪同過多少客人上湄洲島朝拜媽祖,也不知在全國多少個省份和地區謁見過分靈出去的媽祖廟,深深地為故鄉有媽祖這樣一位“海上之神”、“和平之神”、“和諧之神”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我曾經有個夢想——讓媽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媽祖。今天終于夢想成真! (施金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