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華僑社區或住宅群落中,至今保留著供奉媽祖為“保護神”的信仰與習俗,其香火十分旺盛與悠久。根據近三十年日本學者界的調查及著作中得知,媽祖進入日本本土的信仰最初由航舶(或稱唐船)帶入,其傳播線路大致為先在九州地方的五島、平戶、長崎乃南部薩南片蒲“落戶”,后隨海岸線向東北方向發展,傳到日本東部的水戶、茨城的礬原一帶,后則到達最北端的青森縣。據史載,僅明清時期,日本列島的華僑所建媽祖廟宇就達一百多座。
(1)媽祖信仰東渡日本的跳板:琉球
《使琉球錄》引陳侃《天妃靈應記》中記載:“飛航萬里,風濤巨測;璽書鄭重,一行數百人之生,厥系匪輕。愛順與情,用閩人故事,禱于天妃之神?!狈睬巴鹎驀拇?,必祭拜海神。而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虜南倭”,胡惟庸東通日本高麗,西通卜寵吉兒,南通三佛齊,北通沙漠,東西南北諸夷。因此朱元璋對日本本土采取斷交政策,因此終明一代,官方僅著重對日本南部琉球的頻繁來往,因那時琉球尚不屬于日本。琉球地區有那霸下天妃宮和姑米島天后宮,而“天后”的封號是清康熙中期賜敕的,因此可以推出姑米島的天后宮是較為晚期創建的。
根據日本籍教授李獻璋調查的資料說:“明太祖新王朝成立時,作為招撫外蕃的環,于洪武五年就派遣了旅行者楊載到琉球告諭。當時,琉球是中山、山南、山北三國鼎立。楊載會見了中山王。同年12月,中山王察度派王弟為使者入貢明朝。此后,中山王連年派出進貢船只,而且,山南王從洪武13年左右起,山北王從洪武16年左右起,也都派出進貢船只?!庇终f:當時琉球的造船業落后,橫渡海面頂風破浪有困難。并由明廷賜給海舟,如洪武18年春賜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度海舟各一。還拔給在大海中有經驗的篙師、舵工以及濱管外交文書和通事人員,并且這些人要定居下來,洪武年間初去琉球的36姓,有百余人定居,后由于通商的結果人數多了,在永樂年間已發展至百余家,因恐海盜劫奪并筑了土城以自衛名叫“唐營”?!逗|諸國記》標明唐營的位置是在那波的西北隅“九里面”的濱海港口,這個港口是“津口、江南、南日本商舟所泊之處”。足見由于華人去琉球促進了琉球海外貿易的發展。據《琉球國由來記》卷九和《唐榮汨記全集》中記載說“自貢船開航之日起至第七日為止,自大夫至年輕秀才,都須參拜兩天后宮,燒香并念經hellip;hellip;”。并說:“自第七日至貢船回歸本國內止,每日大夫以下年輕秀士及鄉官士們輪流詣廟參拜”。上列情況說明必定要創建天妃宮,籍資通商,納貢的需要。
(2)媽祖信仰在日本傳播及融合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繁多,海上交通發達,特別是宋元時期的海上商業往來,為媽祖信仰傳播到日本等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海水所到之處,就有媽祖信仰的存在。中國商人很早就將腳步抵達日本,在航海中為了尋找精神上的寄托,也把祖國家鄉的信仰一同攜帶到各國。日本長崎市內建立三大唐寺——南京寺、漳州寺和福州寺。日本長崎的媽祖堂的最大特點是由商人“商會”先建媽祖堂,然后把它拓建為佛祖和媽祖合祀的寺廟,把媽祖奉祀在寺廟中。而其目的在于祈求生意興隆、海上平安。后來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國媽祖的神龕,作為海上航行的護船神。媽祖信仰在東南亞諸國和日本的華僑、華人社區中十分有影響與流行。歷史上,媽祖信仰在僑居國曾對華僑、華人社區,產生過不可忽視的凝聚力作用。
媽祖信仰以琉球為跳板,很早就傳入日本,并與日本民間的稻神社融合。稻神社是奉祀稻神的,而稻神社中就有供奉媽祖神的牌位。自古以來,日本的稻谷是從福建以海舶運去而傳入的,因此民間很重視“谷神”。而運稻谷的船舶是以媽祖為航運的保護神,因而媽祖也成為日本稻谷的保護神了。在日本當地的姊妹神信仰,關于祂的傳說與事跡與媽祖的大相徑庭。伊波普猶《姊妹神之島》大意說:“妹妹在夢中大叫進行掙扎,旁邊的媽媽抓住女兒的一只手,把她叫醒,妹妹說:“很遺憾,父兄在海上遇難了,我把兄救上來了,正在救父親,但手不能動彈了,沒救上來?!边^些時候,到中國去的兄回來了,說父在海上遇難死了,與妹妹的夢中所見一樣。事后,妹妹沒有出嫁,也不見外人,后來讓妹夫看見 ,她移店山洞內,后來被祀為后日神。這故事與媽祖“伏機救親”如出一轍,并與媽祖同成為當地的海神。
中國和日本的文化,特別是海上交通的關系,源遠流長,彼此的聯系對兩國的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媽祖作為海上族群的精神寄托和保護神,其傳播和發展具有海上交通歷史發展的淵源,是海上交通文化發展的必然現象。 (周麗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