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外國人詠媽祖詩中,琉球國的貢臣蔡大鼎詠媽祖的詩值得一讀。
蔡大鼎(1823——?),字汝霖,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大夫,1860年任琉球進貢通事出使中國,留閩三載,喜游歷,精漢詩,所吟詠結集為《閩山游草》,《續閩山游草》,足見他對媽祖的故鄉福建懷有特殊的感情。
琉球國,即今琉球群島。在我國臺灣省東北,日本國南面海上。隋時建國,自隋大業以來,即與我國頻有往來,明、清時為中國屬國。清光緒五年(1889)被日本侵占,改稱沖繩縣。
蔡大鼎詠媽祖的詩共有四首,都是在他被委任為前往中國作為貢臣時所作。在《恭逢天上圣母下天口占》一詩中,詩人吟道:“黎明灑掃貢舟中/日暮恭迎自碧 /尊敬神祗蒙庇祐/平安往復喜無窮?!痹娙藢戇@首詩時據他自己在原詩下附記為“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晚(1861年2月13日),按每年臘月廿四和正月初四,詩人都要賦詩送迎媽祖上天、下天,而本次詩人的陳情都通事渡海來華,故是在海上口占此詩。詩人在詩的起句,點明了他被琉球國王委派為來華貢使乘舟前往中國的情形,在浩茫的大海上,詩人為完成朝貢的使命,在湛藍的大海上看日落日出,別有一番景致。在變幻無常的大海上航行,難免會遇到狂風惡浪,所以,祈求媽祖庇佑,是航海家要做的一件事了,詩人在航海中能得到媽祖的庇佑,是人生的最大一件快事。在《海上口占》二首中,詩人吟道:“一經姑米風波險/舟子相敬禱告頻/幸賴靈神時有應/風平浪息渡前津?!痹娙烁嬖V人們,他們的貢船從琉球的那霸首都出發,經過姑米島后,就進入中國海域,由于船行在大海深處,隨時有風波襲擊,船員只好祈求媽祖保佑,幸虧得到媽祖的庇護,才得以順水順風。使貢船平安地到達彼岸。
海上的航程是枯燥無味的,特別是遠航,會給人以一種孤悶落寞之感。詩人在《謝直庫西銘氏招飲》一詩中吟道:“沙漠行舟禱順風/榜人招飲喜新同/高歌互答潮侵岸/逸興遄飛月掛空/恨記長江春漲綠/愁消滿座醉顏紅/往來安穩天妃庇/直達南閩一瞬中。”
詩人在詩的首聯,告訴人們他們的貢舟在中途停泊在一個叫“沙漠”的島嶼上向媽祖祈禱順風,有個名直庫西銘的水手,邀約他同舟暢飲,詩的頷聯,則描寫了他們以酒當歌,邊飲邊唱,不知不覺中海潮已經拍岸,明月早已升空。詩的頸聯則吟出了那些令詩人慷慨生哀的往事,詩人此時只好借酒消愁罷了。詩的尾聯則表達了詩人平安到達福建,全賴天妃的庇祐的喜悅心情。
喜怒衷樂,人之常情。詩人在詩中能毫無掩飾地表達了他的內心感情世界,使人讀之俱有深切感。 (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