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鮮出使明代首都南京,山東的沙門島(廟島)是必經的海道,又是朝鮮使臣前往南京沿途停留、祈風、避風的良港。除了朝鮮詩人鄭夢周詩詠廟島外,尚有朝鮮籍詩人權近也有詠廟島的詩篇。
權近(1352-1409),字邦瑞,號陽村,朝鮮人,高麗朝進士,官至禮儀判書;李朝建立后,官至知經延事。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奉命出使中國,在南京受到朱元璋的接見。明太祖作《鴨綠江》,《高麗故京》及《使經了左》三首詩以贈。
權近在《九月二日船發沙門島待風》一詩中吟道:“秋晨天氣佳/和曖如春是/篙師乃發船/海晏波不起/來泊島嶼中/祠宇肅清閉/利涉賴陰功/默默心有冀/沙邊數店小/落日相投止/同舟五六人/沽酒交換醉/澄明暮天晴,空翠無涯矣/歸心若懸旌/搖搖待風急。”本詩系權近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月出使中國時所作,九月詩人便乘船回朝鮮,于九月初二日舟泊廟島待風揚帆返國。
權近的這首詩,是沿用五言古風寫法。詩的開頭,詩人描寫了詩人雖然在秋天季節乘船歸國,但秋日的海天萬里無云,云淡風輕,和曖如春,這對靠風力揚帆的古代航海者來說,只好暫住廟島等待風起時再作行程。在廟島短暫停留期間,詩人仍忘不了前往島上的媽祖廟朝拜媽祖,以祈求媽祖的庇佑使使臣的歸程順水順風。那沙灘邊的數家小店,天邊無奈的云霞與落日,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明代廟島的《商旅落日圖》,同時,詩人還告訴了我們這次朝鮮派出的使臣共有六人,他們擠在船上,舉杯互祝,一醉方休,以消鄉愁,并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本詩開門見山,直抒胸臆,明白如話,可作為中朝外交關系史詩和朝鮮人信仰媽祖的詩史來讀。
權近在這次歸國途中,還另作一首《夜宿舟中》的五言律詩。詩的內容是:“引逸天心顯/至達人事非/得風空有喜/越海卻難歸/漂泊經時節/淹退送夕暉/舟中高枕臥/去住任神妃。”本詩作于明洪武二十二(1389)九月初四日,詩中告訴人們詩人一行前往廟島媽祖廟祈風,但卻遇到西風,船不得發行的郁悶心情。詩人在詩的落句,發出了“舟中高枕臥,去住任天妃”的感慨,可見天妃信仰不僅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航海保護神,就是朝鮮人,在航海中也都祈求天妃保護,故有“去住任天妃”的說法。(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