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也稱天后。揭陽林氏則稱為“天后祖姑”或“祖姑”。據潮汕歷史文化中心揭陽市研究會、揭陽市古喬鄉志編纂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古喬鄉志》的記載:她是“閩林十七世祖九牧六房蘊公之七世孫,于閩林為二十三世,也即愿公六世孫,惟愨公第六女。”
“蓋蘊公生愿,愿生圉,圉生保吉,保吉棄官隱于莆之賢良港(今之港里村),生孚生惟愨,即祖姑之父,為福建都巡官。母王氏夫人,生一男六女,祖姑最小,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年)三月二十三日。誕時紅光入室,香氣氤氳,觀者如堵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默。”
“八歲入塾,解書義,好靜坐,十六歲與諸女游照妝井,有神奉銅符出井中,受之弗疑,時宋太祖開寶八年事也。自是身在室中,而神游方外,談吉兇靡不中。秋父與兄洪毅渡海北上,忽風急浪狂,祖姑于織機上閉睫色變,手持梭,足踏軸,若有所持而恐失者,母怪呼之,醒而梭墜,父舟無恙,兄沒矣!極至果然。蓋閉睫時,足踏父舟,手持兄舵也。”
林默痛失親兄之后,立誓永不嫁人,經常駕駛船只,云游急流之島嶼間,憑著她那一身的好水性和一顆善良的心腸,在海上經常救護遇難的漁民和商人,逐漸被人們譽為“神女”、“龍女”。她在海上行善救人的事跡,廣泛地流傳于福建莆田一帶。相傳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暴風雨天,林默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難漁民時不幸被臺風卷走。但人們不愿承認林默遇難而死,卻認為她已“升化”,成了“女神”。有人傳說,林默“升化”時,“聞空中樂聲,氤氳有絳云若乘,自天而下,林默乘之上升。”成為一方的保護神了。
但揭陽林氏族譜的《古喬鄉志》對于林默的“升化”(死)卻是這樣記述的:“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庚辰,莆大旱,縣戶詣姑祈禱,許以雨,頃而霖降,民歡呼頌德焉。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春夏霪雨,閩浙罹災,有司奏聞,命所在祈于姑,乃為之禱告,于是大風披卷,濃云倏散,歲大熟,有司復奏,奉旨致謝神姑。”
“雍熙四年(987年)丁亥,二十八歲,秋九月初九日,云欲遠游,與家人告別,眾未喻其意,遂渡海遙上湄峰,乘風仙化,眾目瞻仰,興望咨嗟,彩云布合,不可復見矣。”于是,在福建莆田一帶的群眾,為永遠紀念林默,便在海邊建起了宮廟祀奉。初名是“媽祖宮”或“媽祖廟”,后因歷代皇帝冊封,遂改稱為“天后宮(廟)”或“天妃宮(廟)”。但揭陽林氏、特別是揭陽喬林鄉林氏,卻一直稱之為“姑母宮”或“姑宮”。
在揭陽,稱“姑母宮”者多于稱“天后宮”
在揭陽,稱“姑母宮”的人遠遠多于稱“天后宮”的人,理由有二,一是揭陽之林氏是大姓,以前揭陽曾經有過“林半縣”之稱;二是稱“姑母”儼然為直系親屬,一定會優先保佑。汕頭市地方志辦公室在其自辦刊物《汕頭方志通訊》(1990年6月)刊登一篇《征稿參考題》,其中有一題是《為什么揭陽有“林半縣”之稱》。時值筆者正在揭陽縣地方志辦公室工作,領導要我完成此事。經過調查研究之后,筆者撰文《揭陽為何曾稱“林半縣”發表于《汕頭日報》、《揭陽文史》等刊物。得出的結論有四:一是林氏源遠流長,就全國而言,可溯至商周。就揭陽而言,也中溯至宋元;二是林氏分布地域廣;三是林氏多出名宦,如比干、少師、天后祖姑等;四是人為地制造聲勢,如在各地大建祠堂,擴大影響。特別是筆者經過調查,至1984年,全縣(含今之揭西、揭東二縣)共有林氏人口156891,約占全縣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可見稱“林半縣”有些言過其實,但也足見林氏在揭陽陣容之龐大。
由于揭陽喬林鄉是個大姓大鄉,人口眾多,又與福建莆田媽祖(林默)之世系一脈相承,故稱之為“祖姑”或“姑母”也名正言順。爾后,揭陽凡林氏之鄉親,大都也改稱“天后宮”為“姑母宮”了。目前,在揭陽地區,“天后宮”、“姑母宮”、“姑宮”等一律通行併用。(徐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