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海洋意識與媽祖文化
□田若虹
掛席泛槎 周秀廷/畫
《湄洲志》是清乾隆年間舉人林清標應其兒子林霈的請求而編撰的。林霈當時任臺灣鳳山教諭。自雍正以后,臺灣各地涌現了大量的天后宮,臺灣人民迫切希望知道海神天后史跡,在這種背景下,林清標寫出《敕封天后志》簡稱《湄洲志》。當時西方科學學術逐漸由傳教士傳播到中國,所以林清標就將《顯圣錄》中許多神怪部分刪除,僅保留了一些神話,另外補充了清初統治階級利用海神征服臺灣的資料。其內容雖不屏神異之談,但對認識當時的歷史航線、航運貿易和外交方針等亦提供了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天后顯圣錄》是其中部較早忠實記錄媽祖信仰的錄書。據稱是清初僧照乘編印的,但原版已散失。現存于臺北圖書館的藏本,是清雍、乾年間由照乘的徒弟普日、徒孫通峻重修的。
《天后顯圣錄》上卷含《序》8篇,《繡像》4頁8版,《本傳》17篇,《靈應》40篇。《本傳》敘天后生前業績;《靈應》描寫天后升天后的靈驗。下卷載《褒封》24則,《喻祭》(含《陪祭》22則,《詔誥》11篇,《御祭文》19篇,《奏議》4篇,《祈禱文》10篇,《記志》4篇,又《天后靈應記》1篇,《疏文》2篇。本錄篇《序》的作者是林林堯俞。林堯俞(1558-1626),莆田黃石人。明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熹宗即位(1621),授禮部右侍郎視祭酒事,后又拜禮部尚書。因不肯攀附魏忠賢,屢遭陷害,最后辭官回鄉。《天后顯圣錄》未銘著作者。本錄比起后來刊印的《天后靈應錄》、《敕封天后志》和《圣跡圖志》諸書,資料更翔實,編排更精當,并增輯游寶、徐葆光等的《奏疏》及《中山傳信錄》等詳細資料。因此,它是一部研究媽祖文化較為原始、齊備和可靠的錄書。
上述文獻反映了民眾對傳統民俗文化遺產的選擇和認同,至今人們仍在進一步認定這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性價值,使其中所具有的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歷史殘留物”,而是將其引向未來的文化財富,使之生成現代化效應。
《元史·祭祀志·祭祀五》中,將祭女神媽祖事宜載于“忠臣義士”祠祀篇中。故而媽祖崇拜又具有紀念圣女義舉的文化內涵。這一內涵正是媽祖廟會文化現代性認定的依據之一。
在以媽祖崇拜為核心的民俗形成中華海洋民俗文化圈時,其文化資源已顯現出綜合的強力效應。如,由于后宮的民俗文化向周邊輻射,與儒、釋、道等多種傳統文化資源相組合,已構成一條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鏈。其中包括海洋意識與海洋觀念、海洋與人的相互作用、海洋人文社會機制的建立與發展、涉海人類群體的生存生活模式、政治結構、政策法規、審美情趣等等。同時利用當地海洋文化遺址遺跡的遺留影響、外來僑民和移民后裔的遺存文化,亦可進一步強化海洋文化氛圍,使之從中感受到強烈的海洋文化氣息。
概言之,媽祖之“神緣”已將中華海洋區域以及世界各地華人之“親緣”、“地緣”、“業緣”等聯系起來,使之成為了富有強大生命力的跨越政治的共同體。 (續完)
作者簡介:田若虹,女,文學博士,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