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海洋意識與媽祖文化
佛堂門大廟灣天后廟是香港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1950年后,赤灣天后廟遭到嚴重毀壞,祭祀天后的活動亦被列為迷信活動不準進行,港人更不能前來,所以都改向佛堂門的天后廟去。為滿足香港天后信徒的需要,大廟灣天后廟于1955年夏進行了修葺。修葺后的佛堂門天后廟為五開間,寬四十米,依照古制修建,正殿帷幔層疊,裝飾精致輝煌。正殿兩旁月門通左右偏堂,左偏堂為廟祝居處,右偏堂為“天后寢宮”。寢宮內設“龍床”。據傳撫摸該龍床可添丁發財,尤以天后誕之日摸之最靈,故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辰紀念日,前來摸龍床者絡繹不絕。
又如天津、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亦皆有媽祖祀廟。天津媽祖天妃廟就已建立了近730周年。《元史·祭祀志·祭祀五》中有明確的記載:“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金、元兩代天津的古稱叫直沽,代表著當地大小上百個沽泊淀坨的水陸碼頭,是元朝首都內河外海航運的重要門戶。明代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才改設天津衛。可見早在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左右,古代天津就有了媽祖海神廟。從那時起,每年由皇帝遣使備禮致祭,或交付官漕司及當地府官行祭。祭文上欽定敬稱十字神號“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天妃”。到了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朝廷為了推動漕運,再次在直沽敕建天妃宮。清代康熙朝,又將天妃加封為“昭靈顯應仁慈天后”。于是天津才將天妃廟改稱為天后宮。
潮州商人在清代澳門也十分活躍,黃宗漢的《溫陵泉敬堂碑記》云:“閩潮人之商于澳門者,為之塐像立廟,并繪船形,勒石記事。迄今閩之泉漳、粵之潮州,飄海市舶,相與禱祈賽為會于此”。反映了澳門潮人的祭拜活動之盛。
近人林紓所著《天妃廟傳奇》中,從民眾對毀壞天妃廟行為的極大憤怒,表達了天妃在人們心目中神圣的地位。故事以江蘇松江地區天妃廟為背景,描寫了清光緒年間留學日本的假洋鬼子搗毀天妃廟神像,從而引起數年集資修建天妃廟的商人們的反抗情緒,以及軍閥的干涉。
五、海洋宗教文化的意蘊及流播
但凡有華裔民族存在的沿海地帶就一定能夠找到天后宮或媽祖廟,這是中華海洋文化的傳統與海洋宗教文化的特征。
媽祖作為東文海神所象征的東方海洋化精神是值得積極肯定的。在航海民俗文化中,民眾對海神的崇拜是其信仰的核心。海神媽祖如今也已成為溝通海峽兩岸乃至海外,密切世界往來的和平女神,以及文化交流的媒介。媽祖從福建湄洲島上的平凡人家走出來,經過宋、元、明、清歷代帝王的加封,已成為海上航行的保護神。在中國沿海的港口,幾乎處處可以見到媽祖廟,在日本、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家也都有媽祖廟宇或祀奉場所。
日本本土接受媽祖的傳播后,又發展為“媽祖會”,以宗教形式規定朝拜制度,研究中國海神信仰的傳播和影響;臺灣同胞家家戶戶信仰媽祖,稱為“開如媽”。臺灣的媽祖神像是從湄洲祖廟分爐過去,可見海峽兩岸共同信奉媽祖的民俗同趣。
海峽兩岸媽祖信仰遙相呼應,體現了兩岸民眾尊典法祖,不忘文化同根的傳統理念。同時,也加深了兩岸人民的骨肉親情,促進了兩岸人民的密切往來,使兩岸共同崇拜的媽祖成為促進兩岸三地和祖國統一的和平女神。道光九年,澳門人趙永箐《重修澳門媽祖閣碑記》中,有關于閩南人重修媽祖閣的記載:“澳門之媽祖閣神靈尤著,土著于斯者,固皆涵濡厚澤hellip;hellip;至省會之巨室大家,歲資洋舶通商,貨殖如泉hellip;hellip;崇奉禋祀,永永無窮者也。”文中所謂“至省會之巨室大家”,即指廣東十三行的巨商。他們不僅為重修媽祖閣碑積極捐獻銀兩,亦常到澳門媽祖閣燒香祭拜。
天后文化史料不僅口耳相傳,而且保存了一定的文獻資料。歷代對于天后文獻的編撰,集中深刻地反映了民眾對海神崇拜與認同的文化心理。目前關于海神文化的文獻主要有《天后顯圣錄》、《湄洲志》、《天后照應錄》和《圣跡圖志》諸書。 (未完待續3)
斷橋觀風 周秀廷/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