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海洋意識與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形成,并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巨大輻射作用的獨立文化形態。媽祖根植于民眾之中,具有廣泛的人民性和歷史文化精神內涵;它產生于中國,又波及世界各地。如今,蔚為大觀的媽祖文化已上升為人類傳承文明、發展進步的世界性課題,媽祖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風俗、信仰諸多方面,本文擬從媽祖企盼之文化心理、海洋探險與媽祖信仰、海洋商賈之媽祖情結、海濱群祀與媽祖信仰,以及海洋宗教文化的意蘊及流播方面,淺析媽祖文化。
一、 海神企盼之文化心理
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已延續了一千零四十六周年,它是一種影響至深,流播久遠的民間宗教文化。據史料記載,媽祖乃湄州人氏。宋紹興二十年(1150),《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中記曰,媽祖“姓林氏,湄州嶼人”。元人程瑞學在《靈慈廟記》中說:神姓林氏,興化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異,能力拯人患難,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裕年間邑人祠之。《敕封天后志》和《天后顯圣錄》亦載,媽祖生于宋建隆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僅在世了28歲。
媽祖的故居湄州在福建莆田市,這是東瀕大海的海濱孤島。海灣秀嶼港的特殊位置,是媽祖民間宗教產生的地理因素。在湄州島,男人出海捕魚,女人料理家務。她們朝夕祈祝媽祖保佑出海家人的平安,同時也企盼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媽祖信仰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產生的。湄州嶼居民虔誠地祭拜媽祖,傳播著媽祖為之拯危救難、濟世救人的故事。據傳媽祖還通曉天文氣象,熟悉駕舟操舵,水性嫻熟,能導人避兇趨吉。她還精通醫術,專心慈善事業。媽祖終因渡海救難而犧牲。至今在湄州灣石頂村的村北石崖上還鐫刻著“天妃故里”和“天妃祖跡,地名上林”的古代石刻遺跡。湄州島的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頭頂發型都梳著船帆狀的“媽祖髻”。這種習俗源于企求媽祖庇護的文化心理。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九日,媽祖羽化后,人們已將她視為保護神,平安的象征。為了順應百姓祈求安定的愿望,穩定封建秩序,歷代帝王們亦大力推崇對天后的祭祀。從宋微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開始,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69年)止,天后受歷代皇帝褒封共有二十六次,封號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致使媽祖成為了歷史上一位頗具影響的傳奇人物。
二、海洋探險與媽祖信仰
航海事業在宋代以后的歷朝中皆占據重要地位。在近千年間,海神媽祖已成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她賦予航海者向茫茫海洋進軍的勇氣。
《明成祖實錄》記載,永樂七年正月,成祖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賜廟額為“弘仁普濟天妃之宮”,歲時遣官祭奠。宮中的《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系永樂十四年(1416)鄭和奏請成祖而立,明成祖感念海神天妃屢次庇護遠航安順,親自撰寫碑文。該碑由碑冠、碑身與碑座三部分組成,通高5.9米,是國內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刻石。也是現存媽祖碑刻中的極品。因為鄭和下西洋,天妃信仰在南京迅速流布,使得當地宗教文化更具魅力。
《勅封天后志》載,永樂五年,鄭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出了珠江口在赤灣前的海域“適遇狂飚,禱神求庇,遂得全安,歸奏上,奉旨差官致祭”。永樂八年,鄭和的副帥張源出使暹羅(現泰國),行前到赤灣天后廟奉旨祭祀,平安歸來后親自率人重修天后廟。
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赤灣天后廟立下《天妃靈應之記》的碑文,碑文詳細記載了天妃靈應的故事,和鄭和七下西洋的時間與經過。《天后志》亦生動地記載了鄭和在今深圳南山的赤灣海域遇險,天妃顯靈救應的故事。為此朝廷頒文:凡朝廷使臣出使東南亞各國,經過這里時必定停船祭祀。他們在行前要舉行隆重的典禮,祈禱天后庇佑。安全返航后,又要到北“辭沙”,答謝天后的庇佑。所謂“辭沙“即是用太牢來祭祀。太牢的祭品包括牛、羊、豬,將此三牲去肉留皮,用草填充,擺祭于海邊的沙灘上,祭祀完畢,再將三牲沉入海中。當時中國出海的運輸船、商船、水師船、海盜船、民船以及外國來華的貢獻、商船等凡出入經過珠江口時,也都要到此朝拜。
明洪武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媽祖加封為“昭孝純正靈應孚濟圣妃”,其前因后果與赤灣天后宮廟亦不無關系。赤灣天后宮始建于宋,赤灣又是明軍舟師直取廣州的必經之路。因此,朱元璋于舟師出發前下旨,賜媽祖“昭孝純正靈奕孚濟”,“廟號圣妃”!這番心誠意切的加封果然見效。海天杳杳,水波不興。舟師掛帆遠征,竟然沒有遭受多少風波之苦。 (未完待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