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 祖 救 饑 荒
在宋理宗年間,莆田、泉州一帶旱澇交加,五谷歉收,一時米貴如油,還難買到,許多貧苦人家,只好挖草根取樹皮來充饑。善良的長輩人,日夜焚香禱告,祈求媽祖保佑,度過饑荒。
不幾日,廣東的都市埠頭,出現了幾個年輕的女丐,她們操著興化口音,頭梳帆形發髻,盡是一色打扮,穿的不雅不俗,神態不卑不亢。每人手抱一筒梆鼓,以凄婉清亮的聲調,和著梆鼓“口 、 、 的節奏唱著莆田俚歌:quot;/福禍無常實堪憂/興泉苦旱災臨頭/赤地千里禾枯盡/斗米百金無處求/可憐蕓蕓萬千眾/面向蒼天淚橫流/hellip;hellip;”
當地人對這些女丐的到來,都覺得很奇怪,細問其原由,才知道是從興泉千里迢迢流浪到這里的,無不十分同情,紛紛贈衣送食。可是,這班女丐不肯收受。都說:“恩人能救民女數命,難濟興泉二郡百姓。不如以慈善之心,勸那些米商大戶,把糧食用船運到興泉,才是大功大德啊!”
有人把這一消息傳給了幾家米商大戶,還勸他們把原來準備販往浙江、上海的米船轉向興泉銷售,肯定會賺大錢,米商無不動心。
不久,興泉兩地擁來了大批米商。裝米運谷的船只幾乎擠滿了港口埠頭。因為米谷供過于求,價錢猛跌,加上那些日子臺風不息,風浪無常,米商無法將商船轉往別處,只好在當地賤賣。饑民們低價買到了大米,緩解了饑荒。
米商們虧了本錢,無不后悔,都說上了興泉帆髻女丐的當。當地人覺得奇怪,這一帶雖遭災難,糧食奇缺,但興泉的姑娘是寧愿餓死,也決不肯拋頭露面、流浪乞討的。況且,只有湄洲島才有梳帆髻的女子;而島上漁家都以討魚為生,旱澇災害對于他們來說,并無多大影響,決不會有那么多的年輕女子討乞流浪到遙遠的廣東去。
到底是什么地方的女子引得廣東米商們紛紛來到興泉?這成了一個不解的謎。
第二年春三月初三這一天,那些蝕過本錢的米商到當地廟里去拜媽祖,夜里夢見媽祖女神祝福他們說:“你們虧本了,救活了無數興泉人,積了陰德。愿你們今年生忌興隆,財源倍進”。
后來,這些米商果然大發其財。這時,他們才知道媽祖真靈驗,也明白了年前興泉之行的原因。
這一神話,在莆田各地廣為流傳。(黃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