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莆田興建東圳水庫,滋潤了20多萬畝農田,解決了數十萬人民的喝水問題,提供了發(fā)展的綠色能源。但不可避免,也引來了建國以來莆田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常太鎮(zhèn)82個村民小組19192人搬離故土,主要遷往莆田市區(qū)、常太、華亭、西天尾、莊邊、大洋,以及市外漳浦、建甌、邵武等地。截止2006年6月30日,僅莆田市內登記在冊的東圳庫區(qū)移民就有4379戶,29192人。本報曾于今年10月19日對全市東圳庫區(qū)移民狀況作了深入報道,引起極大反響,許多讀者來電說想更詳細了解移民村現狀。為此,本期特編輯了莊邊鎮(zhèn)三個移民村的生活圖景。
山里移民村的生活圖景
圖①:移民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每年節(jié)假日,村民就在家門口辦起了攝影展、書法展等。三個移民村的老年人組建一支音樂隊,年齡最大的有80多歲,最小的也有50來歲,他們經常活躍在田間地頭,為群眾帶去歡樂的歌聲。
圖②:每年重大的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或五一節(jié),三個移民村都會組織一次聯絡聯誼活動,拔河比賽更是傳統(tǒng)項目,也是激發(fā)移民凝聚力的時刻。三個移民村在春節(jié)還會聯合鬧元宵。
圖③:農忙過后的閑暇時光,移民們經常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家長里短的海闊天空總能聊出笑聲。而竹編也是移民度過閑時的一種方式,一般有好幾人聚在一起編,一邊熟練地擺弄手中的活兒,一邊聊聊天。
圖④:黃龍移民村年過九旬的陳文緒老人,是莊邊東圳庫區(qū)移民中年齡最大的,也是唯一健在的老游擊隊員,曾任過解放后常太公社霞田第一任村長。陳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兒孫滿堂,但他還是喜歡住在移民時的老屋,訂了一份老年報,最悠閑的時光就是坐在老屋家門口看看報。
圖⑤⑥:50年前,莊邊三個移民村移民統(tǒng)一住在新建的集體厝。50年過去了,集體厝成了移民村的一個標志,悄悄地敘說著50年來所發(fā)生的一切。如今,大多數村民已新蓋了小洋樓,許多老移民說,過去那才真叫苦,現在的生活沒得說。
涵江區(qū)莊邊鎮(zhèn)是東圳庫區(qū)移民的主要安置點之一,有黃龍、黃洋、尚書橋三個村,安置了原常太公社霞田村187戶983人群眾。其中移民黃龍村102戶572人,黃洋村50戶246人,尚書橋村安35戶165人。
50年來,三個移民村的群眾與當地村民融為一體,共同為幸福生活打拼,走出一條小康之路。50年過去了,三個移民村的移民由原來的983人到現在的2413人,其中從2006年起享受后期扶持,每人每年600元扶持資金,扶持20年的常住原遷、新增人口為1956人。50年來,三個移民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明顯的改善,勞動技能得到相應提高,勞動力轉移門路不斷拓寬,群眾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50年來,三個移民村也為各行各業(yè)輸送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
黃龍村距鎮(zhèn)區(qū)9公里,東與尚書橋、西音村相連,北通大汾村,南與黃洋村接壤,縱橫3余公里,土地面積13.2平方公里,是老區(qū)革命基點村,12個村民小組(其中移民小組5個),一條商業(yè)街道,總人口1762人,耕地面積842畝,大小山峰15座,林地面積9000多畝(其中生態(tài)林2000多畝),竹林300多畝,果樹2100多畝。
黃洋村距鎮(zhèn)區(qū)11公里,位于莊邊鎮(zhèn)西北部,與仙游接壤,東與黃龍村比鄰,是老區(qū)革命基點村,全村8個村民小組(其中移民小組2個),總戶數256戶,總人口1222人,耕地面積600畝,山地面積8000畝。
尚書橋村距鎮(zhèn)區(qū)5公里,231縣道貫穿其中,既是少數民族畬族居住村,又是老區(qū)革命基點村,村內“赤石宮”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朝修建的“尚書橋”石橋現保存完好,全村9個村民小組(其中移民小組1個),總戶數330戶,總人口1468人,林地面積9500畝,耕地面積930畝。□時報記者 鄭育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