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俗》入選“世界非遺名錄”
我國首個信俗類世界級遺產誕生記
湄洲島慶祝申遺成功
金秋時節碩果香。在普天同慶祖國母親生日的日子里,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傳來一條令莆田乃至全世界2億多媽祖信眾無比振奮的喜訊,在2009年9月30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媽祖信俗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由此,《媽祖信俗》成為我國迄今為止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26個項目之一,我國首個信俗類的世界級文化遺產,也是莆田市首個入選世界級遺產名錄的遺產。
市政協委員、湄洲島管委會主任、《媽祖信俗》申報“世遺”工作小組組長唐炳椿獲知消息后,在第一時間告訴記者,《媽祖信俗》申報“世遺”成功,標志著媽祖文化正式成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對保護媽祖文化、傳承信仰習俗、挖掘文化內涵、推動廣泛傳播將產生深遠影響。
從2008年5月份《媽祖信俗》申報“世遺”啟動到今年申報成功,在這之前及申遺歷經的一年多時間里,有著申遺小組實實在在的付出,也有社會各界及媽祖信眾的大力支持。
2008年5月5日,履任不久的市委書記楊根生第一次來到湄洲島,提出要爭取將媽祖文化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哪怕用七年八年甚至十年時間也沒有關系。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讓湄洲島上下振奮不已,開始了申遺籌備。
當月,湄洲島成立了以時任黨工委副書記唐炳椿為組長、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榜為副組長的《媽祖信俗》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小組。
此后,申遺小組先后到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向有關領導和專家匯報、咨詢媽祖文化申報世遺的可能性和程序,各方面都認為《媽祖信俗》符合申報“世遺”標準,遂決定以《媽祖信俗》的名稱參加2009年的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
希望始于努力
當年9月5日,文化部在已確認擬推薦包括我省申報6年的《南音》在內的15個初選項目基礎上,又增加了包括《媽祖信俗》在內的50個項目作為備選。
作為備選項目,意味著很有可能落選,此時的申遺小組備感壓力。唐炳椿說,我們絕不放棄,哪怕只有那么一絲希望。9月10日,申遺小組了解到,即使被列為備選單位,只要申報文本和有關材料的質量較高,也有可能被文化部轉為初選單位或直接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
聽到這個“好消息”后,唐炳椿看到了一絲希望,當即與副組長林金榜商量,決定委托中央電視臺幫助收集有關媽祖文化的主要視頻資料和制作電視宣傳片,并請一位媽祖文化方面的專家連夜研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幫助撰寫申報文本初稿。
9月16日下午,專家評審委員會對申報文本初稿進行第一次評審,認為與申報要求差距較大,要求重新撰寫。但申遺小組成員毫不氣餒,于9月17日趕往福州,另請一位熟悉世遺申報的專家幫助撰寫申報文本,由于時間緊迫,唐炳椿決定由專家寫前三部分,自己動手撰寫后五個部分。19日凌晨3時許,申報文本第二稿終于脫稿,于當日上午發送給省文化廳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審查。
9月20日,申遺小組放棄雙休日進駐北京。當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告知安排明天對文本進行第二次評審。唐炳椿就與專家一起連夜修改文稿到次日凌晨四時多,一位年輕干部在聽口授打字,當唐炳椿要他刪去原先打上的一個句子時,說:“這一句不要。”已經發困的他在懵懂中不但沒有刪掉那句話,還打上了“這一句不要”的句子,惹來一陣笑聲。
9月21日上午,中國專家評審委員會召開評審會,逐行逐句對文本進行評審,總的認為該文本基本符合申報要求。
9月25日,這一天也是“神七”上天的好日子。當晚9時,申遺小組趕在截止日將《媽祖信俗》中文和英文版的申報文本、照片、電視宣傳片、示意圖、書籍、權利讓與聲明等全部送交文化部外聯局打包航郵設在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媽祖信俗》從而成為我國政府推薦參加《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評審的35個項目之一。
10月10日,《媽祖信俗》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部申報項目的登記關,從而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后的第一批申遺入場券。
2009年1月10日,補充材料后的《媽祖信俗》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部申報材料的完整性審查。
2009年6月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的附屬機構評審報告認為,《媽祖信俗》符合“世遺”申報條件,同意將有關材料遞送該組織政府間委員會的各委員國和申報國,并推薦參加2009年9月底、10月初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阿布扎比召開的第四次委員會大會進行最后審議和表決。
力量源自支持
將《媽祖信俗》申報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媽祖故鄉”莆田乃至全世界媽祖信眾的共同愿望,社會各界及媽祖信眾紛紛以各種不同方式支持申遺。
“推動媽祖文化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8年11月27日納入文化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署的《海峽西岸經濟文化共建協議》后,又成功爭取將其作為唯一申遺項目寫入《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使《媽祖信俗》申報“世遺”由地方意愿轉為國家決策。
在2008年11月1日舉行的第十屆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期間,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近300家媽祖文化機構代表懷捧三百多尊媽祖分靈神像回“娘家”湄洲媽祖祖廟尋根溯源、共祭媽祖,并與當地媽祖信眾共同拉起巨幅標語,表示全力支持《媽祖信俗》申報“世遺”。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也在各種活動期間和利用世界各地媽祖分靈廟到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的機會,擺放《支持〈媽祖信俗〉申報“世遺” 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紅布條供各地媽祖信眾和各界人士簽名支持。福建地區的主要網站還開展了網上簽名支持活動。
其實在媽祖文化申報“世遺”前,莆田乃至全國、世界有識之士也在大力呼吁媽祖文化申報“世遺”。所有這些,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為媽祖信俗申遺成功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如,多年來,上至全國政協、福建省政協,下至莆田市政協都非常關心支持媽祖文化建設,利用提案、調研、視察等多種形式為媽祖文化建設鼓與呼,為媽祖文化申報“世遺”建言獻策。
大愛傳承千載
媽祖信俗也稱為娘媽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為百姓所崇拜而傳承至今,從湄洲媽祖祖廟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信眾2億多人。2300萬臺灣同胞中,有1700萬信仰媽祖。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航海保護神,媽祖是該信俗的核心,包括口頭傳統、宗教儀式以及民間習俗,遍布中國的沿海地區。”、“對媽祖的信仰和紀念已經深深融入沿海地區中國人以及他們后裔的生活,成為促進家庭和諧、社會融洽以及該信俗的社會團體身份認同感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紐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的《決議》中對《媽祖信俗》作了很高的評價。
《媽祖信俗》申遺成功后,海峽兩岸各界及世界各地信眾歡慶祝賀。臺灣媽祖聯誼會會長、大甲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表示,今后要繼續崇奉和頌揚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全方位地推動兩岸媽祖文化交流交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