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75歲的廖麗珍老人都會早早來到梅峰寺,隨一班老朋友練拳舞劍。吃過早飯,她來到市老年大學上太極劍、國畫、剪紙、健身球等課,沒有課時,就跳跳交際舞。這是眾多在市老年大學上學的花甲古稀學子的幸福生活。
伴著年輕共和國走過60載光輝歷程,從農村到城市,莆田老年人生活過得越來越精彩。
臺灣宜蘭南陽義學參訪團來市老年大學交流時,許多客人羨慕地說,莆田政府為老年人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條件,真是太幸福了。
莆田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老年人在知識、信息掌握等方面處于劣勢,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生命質量。
對于老年人而言,過一個有質量的晚年生活,是一種幸福。
市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玉英說,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今天,我們必須加速發展老年教育,讓老年人繼續學習,從而擴大視野,趕上時代前進步伐,享受著社會進步帶來的幸福。
早在2001年,黃玉英到老年大學工作時,就曾到莆田所有鄉鎮調研老年人生活狀況,農村老年學校大受歡迎的程度給她留下很深的印象。許多老人對她說,自參加學習后,老年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家庭更加和睦,鄰里更加友好,特別是保健知識及農業技術讓他們受益匪淺。
莆田300多萬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有37.2萬,占總人口數13.1%,這意味著我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作為曾經為共和國發展做出貢獻的老年人來說,他們依然是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即是晚年,他們仍通過不同方式為社會發展默默地奉獻著。
莆田的老年教育事業,從1986年創辦第一所老年大學到如今全市老年大學(學校)827所,鄉鎮以上全部建校,村(社區)八成建校,在校學員達5萬多人,超過全市老年人總數的十分之一。這些數字的背后,有著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翻開市老年大學建校20年的畫冊,我們看到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是莆田老年教育的一個縮影。20多年間,老年大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蒲星堂校區到市老年活動中心再到現在東巖山公園校區,從規模50多人到如今1200多人,校舍面積由原來不足100平方米到現在4000多平方米。可以說,老年大學的出現,標志著莆田老年教育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老年人更加幸福的生活來了。
今年86歲的林順英老人是憑著一篇自傳作文“考”進老年大學的,從而成為莆田首批“幸運兒”,20多年來,她堅持在校學習,成為一位不愿畢業的“留級生”。林老曾在山區莊邊中心小學教書,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小學教師,能文能武,經常下鄉為群眾義務演出。退休后,閑不住的她還當過實驗小學代課老師及出口海外的麻鞋廠技術員等。林老說,改革開放前,不論農村還是城市,老年人的生活一般都很單調,除了帶帶孫子,讀讀書,看看報,基本沒有別的娛樂活動。老年大學的出現,讓老年人看到重煥“第二春”的希望。林老說,讀了老年大學,生活變得充實了,人也更精神了,最大的收獲就是學到保健知識,此外還有書畫、詩詞,陶冶了情操。
75歲的陳恩厚老人1995年退休后也選擇進老年大學,學了十多年的詩詞書法,造詣頗深,作品在一些全國性的展覽中獲獎,還出版了一本書法集。此外,太極拳、太極劍、“打十番”等也樣樣通,真可謂多才多藝。
而廖麗珍從市醫院退休后10年間無所事事,除了做家務,帶帶孫子,晚上看看電視,其他的學習娛樂幾乎全無,生活極為單調。前年,在一老朋友推薦下,她上了老年大學,一口氣學了剪紙、國畫、太極拳、太極扇、太極劍、健美操、健身球,接下來還準備學習攝影。市老年大學教務科長邱志明介紹說,廖麗珍的剪紙很有名氣,社會上不少人向她討要作品,其國畫牡丹作品還成了她女兒家的裝飾畫呢。
華亭陳老伯是個地道的農民,上的學不多,沒想到活了七十多年了,還能趕上了上“大學”,讓他著實高興了好長一段時間。陳老伯說,過去沒有老年學校時,農村老年人平常也就侍弄一點菜圃或果樹什么的,偶爾也打打麻將。到學校上學后,還真學到不少保健知識和果樹栽培技術,更深入了解國家大事,跟上了時代呢。
新中國成立60年,也是莆田老年教育事業發展的60年,課程從最初的傳統文化、養生保健,擴展到今天的電腦、外語甚至金融等,有傳統課程、現代課程以及特色課程等42門,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齊全,今年七月份市老年大學還榮獲“全國先進老年大學”稱號等。
活到老,學到老。終身教育已成為國際教育領域中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思潮。黃玉英說,福建從2005年開始把9月28日列為終身教育日,老年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重要的一環,是一項年輕的不老事業,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或是未來,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時報記者 鄭育俊
春游活動
文藝演出
考察南日島海洋經濟
軍鼓隊
學員自編的部分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