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海西大潮 助推港城崛起
市工商局先行先試十大措施新風撲面
▲仙游縣工商局傾力服務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為臺灣農民創業在登記注冊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臺灣農民數日內便可順利申領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通過新聞媒體和分發材料等,廣泛宣傳優惠政策,營造良好宣傳氛圍。截止目前,該局已指導幫助臺灣農民創業園的5家企業完成商標注冊,推薦“山益”上報莆田市知名商標,以培育品牌,做大做強臺灣農民創業園。 (鄭云林 林超/攝)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五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充分發揮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湄洲灣港口城市中的職能作用,全力服務“以港興市,工業強市”發展戰略,日前,市工商局以開展“海西應先行、港城當崛起”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為契機,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職能,主動融入全市發展大局,研究出臺了《關于助推港城崛起的十條措施》。這些《措施》的出臺,進一步放寬有關審批規定,簡化審批手續,下放審批權限,降低審批門檻,有效拓寬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政策服務空間,為我市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第一條 先行先試,在市場準入方面積極拓展開發區功能。大力支持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莆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6個園區的開發建設,在市場準入方面先行先試:放寬開發區外商企業冠省名條件,企業注冊資本最低限額放寬為300萬元人民幣;放寬外商投資企業集團登記條件,其在本省內注冊登記的母公司注冊資本達到2000萬元人民幣,母子公司注冊資本總額達到4000萬元人民幣,且擁有3個以上控股子公司的,可以核準登記為企業集團;支持開發區企業憑開發區有關文件辦理籌建登記;放寬開發區外商投資企業字號使用限制,支持外商與科研機構在開發區內合資創建高技術企業,允許開發區非高危行業外商投資企業住所與生產場所分離的不辦理分支機構。
第二條 放寬條件,吸引臺灣服務業轉移。放寬臺商投資服務業企業經營范圍核定,除涉及前置審批和法律法規明令禁止外,允許臺商自主選擇服務業經營項目;鼓勵支持臺商在我市投資設立從事服務外包業務的專業企業,并允許其經營范圍使用“以服務外包方式從事”字樣登記;簡化臺商投資服務業企業多級分支機構登記程序,除特殊規定外,臺商持總部的連鎖經營相關文件和登記材料,直接到門店所在地具有外資核準登記權的工商部門申請辦理登記手續;臺商投資服務業企業申請在分公司下設營業性分支機構的,除有特殊規定外,免于提交商務主管部門的批準文件,直接向分支機構所在地有外商投資企業核準登記權的工商部門申請登記,并向分公司登記機關備案。
第三條 放權授權,切實維護外商合法權益。授權仙游、涵江、秀嶼等縣(區)工商局為外資企業“一局多點、遠程核準”登記受理點,就近辦理外資企業注冊登記;建立轄區外資企業保護名錄,在市、縣(區)工商局和工商所設立外資企業聯絡員,采用事前介入、全程跟蹤、重點項目專人指導登記等服務措施,促進外資企業盡快投產落戶;定期走訪轄區外資企業,切實幫助解決企業反映的困難與問題。
第四條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民營企業申請冠或使用“莆田”、“莆田市”字詞的企業名稱,企業注冊資本最低限額放寬為80萬元人民幣;放寬貨幣出資的限制,只要注冊資本中貨幣出資累計占注冊資本總額的30%,不強制要求每次出資貨幣均須超過當次出資額的30%;凡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決定未禁止或限制的行業,均允許民間資本公平進入;大力支持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高校畢業生、退役士兵、返鄉農民工等就業再就業,對殘疾人、高校畢業生、退役士兵從事個體經營,憑有效證件免收登記費;允許創業者將家庭住所、租借房、臨時商業用房等作為創業經營場所,放寬企業、個體工商戶住所和經營場所的產權證明,有關房屋未取得產權證的,提交土地使用證或所在村(居)委會(主管部門)證明;積極鼓勵、支持、引導在外莆籍民營企業家回鄉投資,對重點民資回歸項目,實行注冊登記重點指導服務,促使項目盡快落戶投產。
第五條 推進商標強市戰略,提升莆田產品競爭力。積極指導我市鞋服、電子、食品、農產品、工藝美術等傳統、新興和特色行業的經營主體盡早申請商標注冊,夯實商標強市戰略基礎;建立商標品牌發展數據庫,對全市的優勢產業、傳統產業和有競爭潛力的企業進行梳理排隊,擇優推薦參與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和知名商標的認定;積極指導莆田枇杷、南日鮑魚等我市特色產品充分利用已獲得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擴大市場占有率;緊緊抓住我市榮獲“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中國木雕之城”、“中國銀飾之鄉”等稱號的良機,加大對仙游古典家具、莆田工藝美術、上塘珠寶等特色產業集體、證明商標培育力度,提高我市特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指導鞋服、電子、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我市優勢行業龍頭企業和南日鮑魚、興化桂圓等有一定產量規模的證明商標申報馳名、著名商標,培育壯大品牌企業,不斷提升我市優勢、特色行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第六條 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緩解企業資金困難。積極開展股權出質登記,對股權出質登記免收登記費;積極鼓勵投資者利用股權出資設立企業、增加注冊資本,提高股權資產效益;鼓勵和支持各類資本依法投資設立擔保機構,促進投融資體系建設,在省政府未明確規定融資性擔保設立和變更的審批部門前,經市政府指定相關部門審批后,可不對擔保企業的融資性擔保予以限制,待省政府明確審批部門后再予規范;支持組建小額貸款公司,指導莆田市中小企業再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登記;支持企業利用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經合同雙方協商同意,可免予提交商標評估報告,支持企業以馳名、著名商標專用權最高比例可按注冊資本的70%作為非貨幣出資;積極開展動產的反擔保抵押等多形式的抵押登記工作,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的問題。
第七條 完善12315維權網絡,暢通消費申訴通道。扎實開展12315消費維權服務站點建設,加強消委會分會建設,努力實現城鄉全覆蓋,力求把消費糾紛解決在基層、和解在企業;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培育典型示范服務站點,規范受理、轉辦、反饋、綜合分析和消費引導工作;推廣由村綜治協管員兼任12315聯絡員的模式,推進調解銜接工作,推動12315消費維權服務站點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范疇;推進12315信息化網絡建設,深化12315數據分析應用,及時發布市場監管信息和消費提示、警示,提高防范市場消費突發事件能力;建立涉臺消費維權綠色通道,切實保護臺灣消費者合法權益。
第八條 加強流通食品監管,構建安全消費環境。推進食品批發經營企業電子臺賬管理工作,抓好二級、三級食品批發經營企業推廣使用電子臺賬管理;加強食品安全日常巡查監管,完善不安全食品退市、查處和信息通報制度;全面推行分類分級監管,積極運用“食品流通許可證管理系統”做好食品流通許可證的受理、審核、發放工作,加強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和預警,及時發現和查處不安全食品;推進食品流通網絡建設,充分發揮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帶動作用,促進食品經營戶誠信自律。
第九條 加大行政指導力度,倡導和諧執法理念。以行政指導為服務企業、普法宣傳、履行職能的抓手,推行和完善“服務發展助導制、執法辦案疏導制、巡查監管勸導制、依法維權引導制”,將行政指導貫穿于監管執法的全過程;轉變監管執法方式,堅持行政指導與行政處罰相結合,對重點引進項目、地方經濟發展支柱行業的龍頭企業首次非故意違法,情節輕微且不危及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不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采取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不予行政處罰。
第十條 切實加強隊伍建設,為港城崛起當好“經濟衛士”。服務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責,建設一支“政治上過硬、業務上過硬、作風上過硬”的高素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隊伍,是履行這一職責的組織保證。全市工商系統600多名干部職工一定始終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