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的莆仙戲演出場面
周末晚上九點,記者撥通了陳紀聯先生的電話。當聊起莆仙戲的過去歷史,這位甘于淡泊、不善交際的老人,卻一下子打開話匣子。他的腦海里儲藏著太多有關莆仙戲的內容。陳紀聯從小對莆仙戲熏陶漸染, 1959年,他考入晉江藝校編導班,先后在仙游文化局創作室、莆仙戲編劇小組、仙游文化館、市文化藝術研究所工作,為莆仙戲發展默默地作貢獻。傾聽他的回憶,你能感受到他對莆仙戲一草一木深厚沉篤的情感;而順著他的回憶,你能觸摸到莆仙戲的歷史脈絡,你能重溫到那一段段鮮活的歷史片段。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歷史是城市的脈絡。在莆田60年光輝燦爛的文化發展旅程中,首值一提的是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莆田是一座用戲劇傳唱春秋的城市,戲劇把世代流傳的清音淳韻帶到北京,帶到世界許多地方。
用戲劇傳唱春秋
作為福建五大劇種之一的莆仙戲,肇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繁盛于明清,輝煌于當代。1957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全國戲曲劇目工作會議上,莆田向與會者介紹:莆仙戲擁有近千年的歷史、5000多部劇本、3000多部劇目。驚人的數字,轟動一時。1959年,莆仙戲《團圓之后》《三打王英》一道被選送北京,參加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此舉開莆仙戲晉京演出之先例。《團圓之后》榮進中南海獻演,《三打王英》與京劇大師梅蘭芳《百歲掛帥》同臺,為人民大會堂落成開臺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陳毅、賀龍、羅瑞卿、彭真等出席觀看演出,并上臺接見全體演員,合影留念。莆仙戲震動神州劇壇,譽滿京華。1979年,《春草闖堂》晉京參加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1982年,《狀元與乞丐》晉京演出;1983年,《秋風辭》晉京演出;1986年,《鴨子丑小傳》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都是飲譽京華。可以說,莆仙戲群星燦爛,光照千古,這也是文獻名邦文化綿延久遠,長盛不衰的力量所在。
13歲開始從事戲劇表演的陳星火,在1982年莆仙戲《狀元與乞丐》晉京演出中扮演狀元丁文龍一角,蜚聲劇壇。后來他又擔任省藝校莆田分校校長一職好幾年,為莆仙戲培養一大批的好苗子。陳星火回憶說,他本來在莆仙戲一團,后來為《狀元與乞丐》一劇成功晉京演出,他被借用到莆仙戲二團。當時,全國只有京劇的8個樣本戲,而莆仙戲晉京演出,是久旱逢甘霖。南宋詩人劉克莊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生動描述其時莆田平民百姓萬人空巷、爭先恐后“入市看新場”“人趨似堵墻”觀看“優戲”的盛況。“優化”就是莆仙戲。現在莆仙戲有百來個劇團,這充分說明莆仙戲歷史悠久,繁華昌盛。就是在英國博物館里,也有莆仙戲方面的記載。
春草年年綠,團圓代代傳。陳紀聯回憶說,莆仙戲《團圓之后》和《春草闖堂》膾灸人口,演遍大江南北,深受億萬人民群眾的熱愛,贏得戲劇界的普遍贊譽。《團圓之后》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悲劇”、“俄羅斯孔羅蓀《大雷雨》一樣的大劇本”,晉京參加建國10周年獻禮演出后,中國戲劇協會兩次召開座談會,陳紀聯的父親陳仁鑒的劇本也在《文匯報》上連載,每周刊登一場劇本內容。之前,中國報紙從未有過刊登某一劇本的先例,1959年《文匯報》連載《團圓之后》劇本,是一次破例。中國戲劇研究院郭漢城副院長后來對此評價說:“上海滿城爭說《團圓之后》”。1960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指定,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把《團圓之后》拍成舞臺藝術片《同命鴛鴦》。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團圓之后》一書,該劇到哪座城市演出,書就分到哪座城市。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全國各劇種包括京劇、曹劇、越劇、粵劇還組織到香港、臺灣、泰國演出,特別是越劇,到泰國演出時,泰國公主也前往觀看。《參考消息》也作了相應的報道。陳紀聯說,1950年代中期至1979年,是家父陳仁鑒先生莆仙戲劇本創作的黃金時間段,后來,他從事戲劇理論創作,1995年清明時,家父作古。當時,鄭懷興在《清明時節悼先生》一文中寫到:“先生先以大悲劇《團圓之后》蜚聲劇壇,后以大喜劇《春草闖堂》揚名天下”,是對陳仁鑒先生“寂寞的人生,輝煌的事業”的最好評價。
目前,莆仙戲劇團有121個,每個劇團日均演兩場,每年在鄉村巡回演出6萬多場,吸引觀眾3000多萬人次。江口鎮東岳觀 ,在迎接新千年曙光的2000年,一年演出莆仙戲181天,362場,創造了一個記錄。近年來,在傳統古裝戲開演前加演現代文明小戲,在莆仙戲劇團中蔚然成風。此舉不僅受到群眾歡迎,也提高了劇團的美譽度,更成為普及公民道德的新載體。現代的劇情、全新的角色、精彩的演出,與流傳千年的傳統劇目相輔相成,構成了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用民樂連接世界
60年來,莆田打造出一大批文化精品,莆仙戲《江上行》在首獲中宣部命名的“五個一工程”獎后,2004年又獲得國家最高藝術獎——文華新劇目獎,也是我省戲劇類唯一獲此殊榮的劇種。莆田還設立了“百花文藝獎”“文藝突出貢獻獎”“云里風文學獎”“林光霖攝影獎”,有力促進了文藝精品的建設。福建莆田籍知名作家楊金遠的小說《官司》被中國名導演馮小剛改編成電影《集結號》,創造了2.6億元的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并獲得第二十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臺灣金馬獎、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故事片獎。他的新作《下南洋》已被央視買斷版權,將改編成大型電視連續劇。
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莆田文化設施取得歷史性突破,我市先后建成了市群眾藝術館、鯉聲劇場、荔城區文化館、莆仙大劇院,新建市圖書館,市博物館也在籌建中。全市還建有一大批村級文化室。
莆田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文物古跡眾多,是我省文物大市。現在有天中萬壽塔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27處,縣(區)級400處。其中涉臺文物20多處。黃石東華閏五搭橋亭、東海送王船之類的民俗民風文化星光燦爛。
莆田還成功舉辦第五屆中國攝影藝術節,舉辦了全國地市首創的莆田文學節。農村文化日益活躍,夏日的晚上或秋月的黃昏,在廣場上,山區婦女健身秧歌扭了起來,自成一景。社區文化蓬勃發展,十音繚繞,具有獨特風神韻骨的莆田民樂,悅耳之聲回蕩在社區的樓群間。
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媽祖有“海上和平女神”之稱,媽祖文化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兩岸共同精神財富,也是維系兩岸同胞感情紐帶。媽祖文化互動兩岸民間往來,從1987年起,臺灣媽祖信眾就積極到湄洲進香。1989年5月,臺灣朝圣船隊首次直航湄洲島。今天,媽祖文化已經成為莆田新港城一張名片,全世界已有2億媽祖信眾,分布在26個國家和地區。自北宋起,一千多年過去了,歲月流逝猶如大浪淘沙,只有媽祖信仰生生不息。□時報記者 凌明信
魅力十足的涵江女子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