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鞋企正奮起 重振鞋城新雄風
一雙鞋走遍天下
圖為涵江大福鞋業生產車間一角
圖為1993年的莆田鞋革廠全貌,該廠是國家二級企業,“鞋城”龍頭廠家,福建最大的出口鞋革生產基地。
眾所周知,荔城有“鞋城”“電子城”“啤酒城”等諸多美稱。“鞋城”從何而來?這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說起。1986年,在江蘇省舉行的全國鞋帽商品交流會上,莆田鞋革品展銷位居首位,莆田因此被譽為新興的“鞋城”,而幾乎是在同年代,由于電子表和計算器在全國乃至全球的領先地位,莆田又有了“電子城”的美譽。在日新月異的年代,“兩城”一起成為莆田經濟巨大的拉動力。郭沫若前來莆田考察時,曾留下“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覆平畔碧覆堤”的詩句,而現在人們是這樣贊譽莆田的:荔城無處不荔枝,鞋城處處有名鞋。足可見,莆田人不但有深深的“戀荔情結”,還有“戀鞋情結”。
1990年代,莆田鞋革產業迅猛發展,當時,人們用一首打油詩來形容莆田鞋革等產業的繁榮景象:一雙鞋走遍天下,一只表雄踞港島,一條鰻暢流扶桑,一朵菇飄香美洲。1993年莆田建市10周年時,全市擁有100多家鞋革企業,有一支20多萬人的鞋業勞動大軍。從繁忙的國道福廈路兩旁到沿海各鄉鎮鞋廠里,男女工人忙于制鞋,全年產鞋超億雙,出口品種逾千種,銷往30個國家和地區。從只生產布鞋、皮鞋,發展成能生產高、中、低檔次俱全,花色品種繁多,備受客商歡迎的運動鞋,三路、雷寶、奈克、愛迪達等名優運動鞋最為著名,最為暢銷。隨著成果鞋業等越來越多臺資企業的入駐,我市“鞋城”效應已呈現。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決心重振鞋城雄風,引導企業走品牌帶動之路,在重獎品牌產品等一系列措施的刺激下,我市鞋企的品牌之路越走越快。華豐鞋業的“沃特”品牌走向全國,該公司生產的冷粘和注塑運動鞋在2008年獲得出口免驗證書。加上此前已經獲得的“國家免檢產品”“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華豐的“沃特”成為業內少數幾個集4塊“金牌”為一身的品牌。
2008年,我市被授予“中國鞋類出口基地”稱號,這是一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從此,我市眾多鞋革企業可以大膽用兩條腿走路,拓展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企業可以利用這一招牌,更好地與國際名牌企業合作,抱團參加國際鞋展,尋找更多商機,拓展更大市場,并向授信經營、品牌轉讓、自打國際品牌方向發展。同時,我市還對20多家規模企業進行扶持,在產品上統一貼上“中國鞋類出口基地”銷售公司標志,以“中國鞋類出口基地” “莆田精品牌”的招牌進行內銷統一運作,力爭3年內把銷售點覆蓋全國。
為了徹底改變福建鞋服市場零散雜亂的局面,并形成集鞋材服裝布料銷售、鞋機、成品鞋和成品服裝展示、物流配送、配套服務為一體的海西首座“一站式”鞋服材料采購中心,莆田鞋服城一期工程于2007年1月動工,并于2008年12月向一期400家入駐商家交房。莆田鞋業服裝城系省重點項目,是莆田商貿物流園區“十一五”規劃啟動的重點項目,也是莆田市委市政府為重振“鞋城”雄風打造的重點商貿平臺。該城占地面積340多畝,總投資3.6億元,總建筑面積30多萬平方米。截至目前,莆田鞋服城已吸引“紅蜻蜓”“意爾康”“金豪”等眾多國家級名牌企業,晉江中國鞋都、溫州最大的浙南鞋料市場等行業巨頭也入駐其中。
在經濟危機下,莆田鞋類積極應對,逆市奮起。作為我市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集群之一的制鞋產業,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00億元以上。2008年前11個月,莆田共出口鞋類產品3.14億雙,出口值首超13億美元。
我市現有1000多家鞋類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220多家,企業生產以出口為主,產品主銷歐美。鞋革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面提升了莆田鞋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臺企新果鞋業,今年再次增資1600萬元擴大生產線。這一個個振奮人心的增資訊息,是莆田鞋企信心滿滿的一個明證。 (時報記者 凌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