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全省首家建立縣區級展廳
日前筆者從荔城區文化館了解到,該區從5月至7月進行為期3個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現已全面順利完成。目前,荔城區正在該區文化館建立全省縣區級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9月上旬將對公眾開放。
荔城區雖僅有6個鎮(街)、130個村(居),但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在我市目前獲得的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荔城區就占了2個,即黃石的惠洋十音、溝邊九鯉燈舞。而該區還有文峰宮媽祖信俗、黃石澄瀛高蹺等4個項目獲得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有浦口宮紅桔塔、莆仙戲板鼓咚、砂花技藝等13個項目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此次,荔城區共普查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14個,涵蓋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手工技藝、傳統醫藥等16個門類100多個種類。在普查當中,荔城區還發現了華中村閏五月搭橋亭習俗、黃石錢四娘的傳說、江采萍故事、西天尾扁食及瀕臨失傳的編麥桿笠等一大批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據荔城區文化館館長黃金梅介紹,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荔城區政府專門撥出經費,還添置了錄音、錄像、數碼相機、電腦等設備,進行錄音、錄像、拍照和儲存。在進行實物收集歸檔的同時,還請來了文字功底較好的同志,進行較為完整的文字材料整理工作,并將普查成果予以匯編成冊。對重點項目的繼承人,如黃石鎮江東村87歲老人吳玉仁的莆仙戲臉譜制作、黃石鎮遮浪村80歲老人陳芳瞇的捏泥人手藝等,對他們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及健康狀況,還進行了拍照存檔。
為使在廣大群眾樹立起參與推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觀念,荔城區特在該區文化館6層專門設立有200多平方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屆時將以實物及文字說明等方式予以展現,其中不少實物面臨失傳。同時,還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室。目前,全省僅有省里、廈門、泉州和荔城區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而在縣區一級,荔城區是首家。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