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車開到家門口 軌道鋪向湄洲灣
鋼筋鐵骨道路暢
圖為秀嶼富民路 郭南保/攝
圖為高速公路 郭南保/攝
圖為福廈鐵路施工現場 顏青山/攝
圖為常太莒溪至九鯉湖旅游公路 顏青山/攝
千年寂寞的群山沸騰了! 2008年12月28日,當最后一段4.5米長的水泥路鋪好時,一條14公里通往海拔650米的“天路”大功告成。這一天,榜頭洋山基點村從此告別千年來要繞山36彎出行的苦。這一天,誕生了一個新紀錄,隨著洋山村這條水泥路的竣工,莆田全部實現“村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標,在全省九市中僅次于廈門、泉州之后提前一年實現“村村通公路”的目標,通車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
興化兒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1978年,當年莆田地區所轄的莆仙兩縣掀起農村公路建設熱潮,兩縣45個公社中共有29個實現社社通公路。這是改革開放初期莆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重要一筆,為城鄉經濟全面對接創造了條件。
1984年,福廈公路莆田段43公里公路首次整治工程結束;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福廈公路莆田段繼續拓寬改造。隨著時代的變遷,公路越建越寬,但是交通卻越來越擁擠,作為莆田境內的交通大動脈,福廈公路莆田段對推進經濟發展的歷史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從2003年開始的五年里,我市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投資20.58億元,實施項目1086個項目,新改建農村公路水泥路3002公里,建設里程是2001年前52年瀝青、水泥路面總和1267公里的2.37倍。全市54個鄉鎮、970個行政村(居)、501個老區村全部實現通水泥路目標。同時,全市25條縣道699.9公里全部實現硬化,結束了縣道“土路”的歷史。到了2005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已達6352.99公里。全市公路路網以國道為主骨架,縣區干線公路為補充,農村公路為基礎的路網得到全面升級,實現鄉鎮通縣區、通市區的“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三縱三橫”的公路格局。隨著農村公路的開通,農村客運也全速發展起來了,班車開到尋常百姓家門口,農村客運覆蓋941個村(居)。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在多少個日日夜夜中,雨鞋、手電筒、扁擔、碩大的解放鞋還有蓑衣、斗笠伴隨著農民們身邊。舉個例子:早在1000多年前,莆仙人民就開始種植甘蔗,這里的甘蔗不但產量高,而且含糖量多,甘蔗收獲季節的田野里人聲鼎沸,一幅豐收的美景,可是路不通或山路崎嶇不平,卻愁死了蔗農。上個世紀80年代的白沙鎮坪盤老區村,幾乎沒路,交通閉塞,全村1000多人幾乎都生活在貧困線上。經過10年奮斗,終于開通了通往常太鎮長達11.6公里的公路,通村公路建成后,坪盤村處處欣欣向榮,僅枇杷一項人均增收1100元?,F在,坪盤村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標桿和典型:水泥路村道設置了路燈,建成公共停車場和人工湖,湖中有美麗的小亭,湖邊楊柳依依,與山上的枇杷相益成趣。同樣,目前已建成的九條通往景點的旅游公路,為“假日之旅”“海濱之旅”“紅色之旅”開辟綠色通道,農民不出門,坐在家門口就可以賺到錢。從坪盤的村道再到“旅游不轉車,乘車不轉道,景點串一圈”的公路格局,無不印證了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古老信條——要致富,先修路。修好路,好致富。
2009年7月11日,福廈鐵路莆田段鋪下了第一根鐵軌,宣告莆田高鐵時代的來臨。福廈鐵路、第一條“莆字號”鐵路向莆鐵路以及湄洲灣秀嶼支線,三條鐵路一下子改變莆田“手無寸鐵”的歷史。其中,福廈鐵路將于今年11月31日投入使用,向莆鐵路將于2011年建成,此兩條高鐵像兩只氣勢磅礴的巨手,一下子就把千年來作為一個獨立地理單元的湄洲灣直接納入長三角、珠三角和內陸的大動脈中。從此以后,自秀嶼港到華中、華西,可朝發夕至。
與此同時,我市正在加快莆秀高速公路的建設,爭取提前半年竣工。莆秀高速公路是莆永高速公路的一段,而莆永高速公路莆田段將于今年先行開工,2013年投入使用,全線橫跨4個縣(區、管委會)8個鄉鎮,長 63公里,預計投資53億元。這是我市繼福廈、向莆鐵路、莆秀高速公路和福泉高速公路擴建之后的又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我市實施“兩縱兩橫”高速公路網規劃的重要一步。
以港口為核心的集鐵路、公路、機場為一體的綜合性、立體式交通樞紐正在逐步形成,湄洲灣港口將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
從草鞋伴隨著泥濘路的當年,走向轎車沖梭水泥路的今天,星羅棋布的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橫著看像一首首時代浩歌,矗立起來看像一座座時代豐碑。 (時報記者 凌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