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祭文化探源
渤海家聲大,延陵世澤長。日前,“莆田市吳祭文物保護中心”在黃石鎮水南村重興街吳祭宗祠掛牌成立,這對吳祭文物信息的采集、收集、整理、存儲和發布;以及修復保護吳祭千年墓(祠)及吳祭文化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
□時報記者 吳芹芹 文∕圖
▲吳祭后人畫的吳祭像
▲安放于吳祭祠之中的唐、宋、明留下的墓志銘,其中“唐工部員外郎吳公之墓”為重修時朱熹所書
▲祠額“唐工部員外郎吳公祠”為朱熹所書
▲吳祭祠中的吳祭像
▲吳祭墓
唐朝公布員外郎、平章政事兼觀察使吳祭墓(祠)位于荔城區黃石鎮水南村鰲峰,坐東向西,占地2013㎡(其中陵園1858㎡,祠堂155㎡),四界分明。吳祭墓(祠)建于唐代,宋明重修。墓呈風字形,前有五級墓埕、墓池瞪規制與世界吳姓祖宗泰伯墓相同。祠在毗鄰的“重興寺”內東,祠額墓銘“唐工部員外郎吳公祠”、“唐工部員外郎吳公之墓”為重修時朱熹所書。歷經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均由吳祭及其后人置田畝,建造重興寺,供養和尚,由和尚守望墓(祠)。解放后,墓(祠)由后裔保護。1997年成立“文物保護理事會”專門保護。1997年12月31日由原莆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0月27日由市政府公布為省轄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祭為泰伯第六十二世孫,字孝先,號道成,生于唐開元6年(公元718年),據《中華吳氏大統宗譜》記載,吳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善進鄉。22歲中舉,25歲授浙江主薄,37歲任工部屯田員外郎,51歲起官拜平章政事兼觀察使。史記:“祭居官清廉,勤政為民?!弊溆谔频伦谪懺四辏?02),享年86歲。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至衰。在此局勢下年過六旬的吳祭,為避戰亂,攜家眷30余人前往福建侯官(今閩侯),后又遷莆田北隅靈巖山,再徙居黃石之沈浦。吳祭為最早入閩,開發福建的先賢之一。定居莆陽后,率民開墾莆田的南洋和北洋萬余頃。開溝挖渠,建海堤,圍灘涂,興修水利,撫民安民。吳祭出生中原望族,居莆陽后潛心辦學,廣設書院,教化鄉民。宋左丞相陳俊卿贊吳祭為:“大哉儒宗,百世仰止,粵從中州,居莆水南,五侯似績,國堞永紀,袍笏儼然,尊共瞻盯hellip;hellip;”。
吳祭后裔在莆田黃石一支于宋代分18房系,在福建、廣東、浙江、海南、臺灣、香港及東南亞、加拿大、歐美等初步統計116支系400多萬人。其中,唐、宋、元、明、清后裔中,有國師吳大田,狀元吳淑告等,有明文記載的進士就有141人,堪稱“進士家族”。 吳姓族人于明清之際遷徙寶島臺灣,現多分布在板橋市、臺北市松山區、三重市、云林縣、高雄縣、臺南縣、嘉義縣、新竹市等地。吳姓人口全臺灣排序第7位。吳祭后裔在臺灣地區的就有50多萬人,被臺灣人稱為“阿里山之神”、世代供奉的的吳風,是吳祭第32代裔孫。近代和現代,吳祭后裔中有廣東湛江抗法英雄南柳人,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等,為官者、高科技人員、巨商富賈、“世界佳麗”、 “國際棋手”等等,不可勝數。
吳祭的豐功偉績,后裔眾多榮耀,使海內外、來吳祭墓(祠)瞻仰朝拜的日益增多,尋根問祖人員紛沓而來,特別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前來祭拜的吳祭后人更是接應不斷。文物中心的顧問吳永坤告訴記者:“吳祭文物保護中心的成立對于研究吳姓源流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吳祭墓(祠)對于祖國的和平統一和發展區域間的經濟,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蹦壳?,唐代吳祭墓(祠)正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